众所周知,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成为了一面响亮的旗帜,来自大寨村的农民副总理陈永贵也因此声名远扬。尽管毛主席曾多次接见过陈永贵,并对“大寨精神”给予高度赞扬,但他本人始终没有踏足大寨。那么,真实的大寨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大寨”是指位于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大寨的村民们在这片瘠薄的土地上,凭借不懈努力创造了粮食丰收的奇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寨逐渐被视为宣传的典型范例,然而,仍有一些观察者对大寨的真实情况提出了质疑,其中之一是洋博士杨显东。
杨显东出生于湖北沔阳的一个贫困农家,自小聪慧勤奋、好学如蜜。1923年,他在21岁时考入南京金陵大学的农业科学专业,经过四年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他回到家乡的湖北,从事农业工作,曾任职于武昌徐家棚的棉花实验场,历任技术员和场长等职务。
1934年8月,杨显东决定前往美国深造,专注于棉花专业的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他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1937年,他回到祖国,成为了著名的“洋博士”,为湖北的棉花种植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然而,1937年秋,日军侵袭武汉,杨显东选择坚持留在湖北。在这段时期,他与我党的董必武等人建立了联系,并在党的领导下默默工作,同时保持身份的保密。他曾担任经济部农业局特派员与农业顾问,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网络为新四军筹集了大量资金、药品和物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杨显东的贡献可谓卓越。
到1949年秋天,杨显东被选为华中地区的代表,前往北京参加开国大典,并被任命为新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建国初期,河北、河南和山东地区爆发蝗灾,杨显东积极参与治理工作,为消灭蝗灾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6年,杨显东顺利入党,此后他专注于棉花研究方面的农业工作,但在此期间也经历了错误的对待,直到1977年才恢复工作。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杨显东开始对大寨进行深入研究和考察。
1978年7月,杨显东带领800名代表前往大寨参观,然而目睹的场景令他感到非常失望。虎头山上光秃秃的,尽管山上的玉米生长得体面,但却遭遇了严重的虫害,参观的代表们也对现场的情况产生了疑虑。
作为一名农业专家,并且当时担任农业部副部长的杨显东,返回北京后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大寨的问题。他在会上毫不犹豫地表示:“必须揭开大寨的盖子!”这一观点迅速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共鸣。
1979年春季,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杨显东在小组讨论中直言不讳地批评了陈永贵和大寨。此时,呆在副总理位置的陈永贵,杨显东的言论迅速引发了轩然大波,农业部长甚至要求他为自己的发言道歉,毕竟在没有经过党委同意的情况下,公开发言的后果需要他独自承担。
然而,杨显东坚信自己问心无愧,毫不为之动摇。1981年,他在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大寨的问题,清晰地揭示了大寨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盖子”终于被彻底揭开。事后证明,杨显东的坚持是准确无误的。
(参考资料:《1978:大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