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初年,清朝的实际掌权者并非位高权重的顺治皇帝,而是摄政王多尔衮。顺治刚继位时年纪尚小,权力几乎完全掌握在多尔衮手中。摄政王不仅控制了朝廷的事务,甚至连皇帝印信也被他带回了自己的府邸,使得百官只得前往摄政王府上奏事。顺治常感叹,百官们似乎只知道摄政王,却忽视了皇帝的存在。年幼的他简直成了傀儡,无法独立掌控朝政。
当时,许多人猜测,多尔衮似乎具备了篡位的能力和条件,然而他始终未曾做出这样的举动。那么,为什么明明拥有篡位的实力,他却始终没有选择篡位呢?
有的历史学者猜测,这可能与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亲密关系有关,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支持。真正可信的史料中,未曾提到过多尔衮与孝庄太后之间有过什么深厚的私人感情。因此,要探究多尔衮未篡位的真正原因,我们应当从他的个人背景和实际实力出发。
电视剧中常常描述多尔衮为努尔哈赤临终时指定的继承人,但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这一点。事实上,只有朝鲜史料中提到过努尔哈赤有意让多尔衮继位,这很可能是由于朝鲜和多尔衮之间的友好关系所致,朝鲜史家可能有所夸大。更重要的是,这一说法和努尔哈赤在世时的实际安排并不吻合。努尔哈赤的母亲阿巴亥是他最宠爱的妻子之一,而她所生的三子也享受到了极高的待遇。然而多尔衮却是这三兄弟中的“低调者”,并没有获得显赫的地位。努尔哈赤临终时,将自己领导的60个牛录分成四份,分别交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而多尔衮的份额排在最末。
如果努尔哈赤真将多尔衮视为继承人,那么他绝不可能以如此低调的方式对待他。学界普遍认为,努尔哈赤临终时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而是由贝勒们推举了皇太极作为新的领导人,这也符合当时女真人的传位习惯。多尔衮的崛起是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开始的。
皇太极虽为大汗,但由于女真人并未形成集中的权力结构,他依然与他的三个兄弟共同坐镇朝政。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皇太极开始大力提拔年轻的贝勒,像多尔衮、阿济格和多铎这类年纪较轻的王子因此得到了重用。尽管皇太极为了改变旗号使自己旗下的黄旗与三兄弟的旗色互换,然而由于旗号并未改变其实际的组织结构,因此两白旗的实力远超皇太极的两黄旗。为了防止三兄弟合力挑战自己,皇太极在提拔他们的同时,还将他们分化开来。
多尔衮当时地位最为低下,但他异常聪慧,因此迅速成为了皇太极的重要依靠。皇太极甚至将阿济格的旗主之位给予了多尔衮。经过皇太极十多年的提拔与培养,直到皇太极去世时,多尔衮已经被封为亲王,且在所有王子当中位居前列。
皇太极去世后,宫廷局势非常混乱。当时,清朝并未明确实行父死子继的体制,朝中的诸王有机会争夺皇位。最有可能争夺皇位的就是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由于两黄旗的支持与威胁,局势陷入僵持,最后多尔衮机智地提出立皇太极最小的儿子福临为帝,由他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此提议巧妙平衡了各方利益,使得年仅六岁的福临最终成为顺治帝。此时,多尔衮并未争夺皇位,而是先行掌控朝政成为实际掌权者。
顺治元年,清军攻破山海关,迁都北京,多尔衮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牢牢把握了朝政大权,还继续加强了对朝廷的控制。他开始独揽权力,成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而他与济尔哈朗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济尔哈朗被迫退出了政务,完全由多尔衮掌控政权。顺治四年,多尔衮甚至因济尔哈朗奢华过度,罢免了济尔哈朗的辅政职位,并让自己的同母弟多铎代替他辅佐顺治帝。
尽管多尔衮手握实权,并且一度把豪格幽禁致死,甚至在顺治五年被尊号为“皇父摄政王”,但他从未以篡位为目标。在顺治五年之后,虽然他已无任何实质性的对手,但多尔衮始终没有走上篡位的道路。
那么,为什么他在拥有足够的权力后依然没有篡位呢?尽管他在八旗中的支持者不少,且自己掌握的兵权无疑让他具备了篡位的能力,但他依然没有采取这一步。原因很可能在于,他对于清朝的未来,尤其是局势的复杂性有着清晰的认识。如果他通过篡位激起八旗的内乱,很可能导致局势不可收拾,甚至让他辛苦建立的政权付之东流。而且,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他若篡位并最终去世,缺乏稳定继承人,这无疑给清朝未来带来巨大风险。
有些人认为,多尔衮未篡位与他与孝庄太后的关系有关,但这种看法更多来自于野史,缺乏实证支持。而实际情况是,多尔衮始终注重自己福晋的地位,并未依赖孝庄太后来确保自己的权力。因此,尽管外界有很多揣测,多尔衮未篡位的原因实际上更多在于他的稳重、深思熟虑以及对清朝未来局势的谨慎判断。
从多尔衮的整体经历来看,他的判断力、权谋手段无疑非常高明,但他最终没有选择篡位,也使得他未能成为清朝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