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果深入阅读《三国志》,可以看到,曹操在征服汉中的时候,掠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后,实际上在刘备和自己之间设立了一个缓冲带。曹操的战略非常清晰:只要刘备不主动挑起战争,他就尽量保持西线的平静,避免两线作战。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先稳后攻”,曹魏集团的总体战略是先击败孙权,最后再考虑处理刘备。这个战略得到了曹魏主力谋士的普遍认同。
在此背景下,刘备的战略与曹操不谋而合。自从丧失了荆州,且关羽遇害之后,刘备的首要目标也是“先灭孙权”。从政治角度讲,这种策略似乎是最为理智的,因为刘备逐渐超过孙权成为实力第二强者。举个例子,在建安十九年刘备攻占西川之后的三国局势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刘备和曹操都视孙权为首要敌人,而非刘备自己。形象地说,这就像“吃柿子要先捏软的”:曹操固然是天下霸主,但刘备通过占据荆州和西川,成了第二位大国领导人。这种力量的转变,从历史上看,不仅体现在军事方面,还影响到政治联盟和资源的调配。
在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时,曹操虽然通过控制大量人口和物资取得了战略优势,但刘备则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土地,而孙权什么也没捞到。与此同时,张鲁由于无法抗衡,最终也失去了整个家园。
尽管曹操在汉中与刘备争斗,但并未倾尽全力。在实际作战中,他还将大量兵力部署在合肥一线,既在准备对孙权的进攻,又防范着可能来自孙权的突袭。从《三国志·武帝纪》这一篇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曹操的心思大部分都集中在东吴身上。举例如:“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十七年冬十月,公征孙权……”这些都表明曹操始终未忘东吴,且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孙权身上。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一直心有不甘,所以他派遣部将应对刘备,而与孙权的战斗,却是他亲自出马,亲临指挥。这也表明曹操确实铁了心要为赤壁之战复仇,他对东吴的敌意显然比对刘备要深得多。
曹操虽然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我们不能单纯地把他的这句话理解为对孙权的高度赞扬。从曹操的行动来看,他显然对孙权心存不满。孙权反复无常的行为,早已让曹操对其产生了轻视。曹操甚至悔不当初,曾经说过:“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话,清晰表露了他对孙权的极度失望。
曹魏的谋士们也不认为孙权是值得信赖的对手。比如刘晔在刘备与孙权交战时,便建议曹丕借机讨伐东吴:“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刘晔甚至认为,孙权的内部已经失去稳定,只等外界力量逼迫,吴国将会崩溃。对于刘晔来说,消灭孙权几乎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尽管刘备对孙权的态度复杂,但在刘晔眼中,孙权的地位远不如曹魏和刘备。
这段时期,曹魏的战略是“先打吴,再打蜀”。然而,曹丕继位后,明显低估了孙权的变化,而刘备也不愿意轻易屈服。因此,曹魏与孙权的关系便进入了一个僵持的阶段。蜀汉的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尤其是诸葛亮和赵云坚持“联刘抗曹”,即便孙权屡次破坏盟约并占领荆州,仍旧幻想着恢复与孙权的友好关系。
赵云在劝阻刘备伐吴时的言辞,显然过于理想化,他的想法是:“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然而,面对已失荆州、关羽被杀等现实,刘备只能理智选择先对付孙权,毕竟“打大鱼先捡小鱼”,与魏国较量不是现实选择。刘备必须考虑到的是,在此时魏国的威胁远大于吴国,而如果还不去解决吴国,他的国内问题也将更加严重。
可以说,曹操和刘备都曾有过共同的目标——先消灭孙权,再与对方决一死战。然而,曹操与刘备都过早地去世,未能在实现这一目标上达成一致。事实上,如果曹操还活着,他无论如何都不会错过这个消灭东吴的机会。
回到刘备伐吴的初期,实际上,他并没有立刻陷入困境。刘备的部将打得很不错,特别是在初战中,他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孙权的军事压力骤增,面对即将到来的困境,如果曹操能及时出手,孙权可能会面临两面夹击,不得不做出让步。若当时曹操利用这一时机联合刘备,吴国的局势将可能发生彻底变化。
但曹操死后,继任者曹丕的犹豫不决,使得孙权最终笑到最后。尽管他偷渡在与蜀汉的较量中得以喘息,但曹丕明显失去了曹操那样的雄图气魄。曹魏此时出兵东吴,已是为时过晚——刘备的主力已被消灭,吴兵大部分撤回,曹魏的进军则变得形势微妙。
如果曹操还在,刘备的伐吴行动一定不会这样失败。曹操作为三国时代的枭雄,他不会错过这种绝佳的战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