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孙伏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劝谏过李渊,骂过李世民,有魏征之风
迪丽瓦拉
2025-09-17 14:02:21
0

当然,我可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下面是改写后的版本:

---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自隋朝开科取士制度开始,寒门学子终于找到了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希望。每一届科举殿试中的第一名,被尊称为“状元”,这一称呼后来也成为各行各业第一名的代名词。

从隋唐到清朝末年,历时1300多年,历史上共涌现出777位文武状元。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考中状元就如同鲤鱼跃过龙门,象征着前途无限光明。

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状元,便是隋唐时期的孙伏伽。

一般而言,状元的人生轨迹通常是刻苦钻研多年,参加科举考试,最终步入仕途。

不过,由于隋唐科举制度尚处萌芽阶段,孙伏伽的晋升之路显得与众不同——他是先进入官场,后参加科举。

早在隋朝时期,孙伏伽就已担任地方小吏,官至万年县法曹,相当于今日县级司法部门的负责人。

隋朝灭亡后,他选择归顺唐朝,并于武德五年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殿试状元,成为历史上首位可考的状元。

不过,李唐王朝的朝堂上,世家大族和显赫贵族占据主导地位。孙伏伽的背景平凡,没有强大家族支撑。

他能被李渊、李世民两代皇帝器重,并在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靠的绝不仅是状元的光环,而是他忠诚耿直、敢于直言进谏的品格。

孙伏伽是以隋朝官员身份投降唐朝的。他身处基层,经历过隋末战乱,对隋朝灭亡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

李渊统一天下后,孙伏伽向他提出了三条重要的进谏:

其一,天子若有敢于直谏的能臣,即便君主偶有过失,也不至于失去天下,希望李渊能虚心接受批评。

其二,百戏散乐非正声,隋炀帝沉溺于奢靡享乐,导致朝廷风气败坏,是亡国前兆,劝诫李渊戒除荒淫,做百姓楷模。

其三,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隋朝灭亡部分原因在于皇帝宠信奸臣,故君主要谨慎选拔贤能,防止奸佞误国,同时注意皇子身边的人选。

李渊听后深受触动,感叹朝中多是空谈之臣,很少有人能如此坦诚直言。于是他赏赐孙伏伽三百匹绢布,并晋升为治书侍御史。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细节:孙伏伽领到官职委任书回家,家人兴奋不已,而他却只是淡然一笑,仿佛这不过是件小事。

除了这三条重要的谏言外,孙伏伽在李渊在位期间多次直言进谏。

李渊刚登基时,孙伏伽是最早向他提出建议的官员之一,李渊破格提拔他,期望他成为朝臣的典范。孙伏伽不负所望,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当时天下战乱频仍,百姓赋税沉重,孙伏伽多次上奏,恳请李渊整顿赋税政策。李渊对他的直言不讳十分欣赏,曾对宠臣裴寂感叹:孙伏伽真是个正直之臣,愿所有大臣都能效仿他。

唐军攻下洛阳后,李渊下令大赦天下,但又想惩罚敌军党羽,将他们流放边远。孙伏伽却冒着触怒皇帝的风险,劝谏道:陛下切莫失信于天下,唯有如此,百姓才会真心敬畏和信服您。

他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一旦发现官员怠慢救恤,他必定上奏弹劾。

可以说,孙伏伽在李渊身边的地位,堪比李世民身边的魏征。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封孙伏伽为乐安县男,“男”是古代一种爵位,附带食邑。有人猜测他是李世民的支持者,可能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而孙伏伽的直言不讳,自然获得李世民的青睐。

《贞观政要》中记载,李世民即位不久,曾判处一名“元律师”死刑。朝中无人敢反对,唯独孙伏伽挺身而出,劝谏说此罪不至死,请陛下慎用刑法。

李世民采纳了建议,还赏赐给孙伏伽隋朝兰陵公主曾居住过的园子,价值百万钱。

魏征曾问李世民,孙伏伽不过重复老生常谈,为何如此重赏?李世民答道:我刚继位时无敢直言者,孙伏伽是第一个挺身而出的人,我奖赏他,目的就是鼓励臣子敢于进谏。

这犹如李世民版的“千金买马骨”,显示孙伏伽作为唐朝首位状元及重臣,在朝中威望非凡,被树为模范。

《资治通鉴》和《御史台记》还记载了孙伏伽死谏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酷爱打猎,哪怕做了皇帝也不改兴趣。一次他率侍卫出猎,孙伏伽苦劝:

天子住九重宫门,出门需戒备,不仅是威仪所需,更为保重龙体,亲自射猎是王爷时代的行为,皇帝不应再冒险。

李世民闻言大怒,威胁将其处斩。孙伏伽昂然回应:宁愿与关龙逢(夏桀时代直言谏死的忠臣)为邻,也不愿侍奉不听劝谏的君主。

此话如指桑骂槐,将李世民比作暴君夏桀。李世民听后反倒冷静下来,说:我不过试探你,能有你这样的臣子,我便无忧天下。随后任命他为三品御史大夫。

孙伏伽升官后依旧敢言不讳。曾因工作失误被罢免,不久李世民又念及他正直能干,再次起用,并赞许他能指出自己的错误,使天下得以大治。

孙伏伽虽隋朝出仕,但活跃于唐高宗李治年间,公元654年因年老辞官,随后度过四年安闲晚年,终在家中辞世。

提及唐初谏臣,多数人会想到魏征。虽名气不及魏征,孙伏伽的胆识与担当丝毫不逊色,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劝谏故事。

贞观时期,像魏征、孙伏伽这样的敢言之臣并不少。或许正因为皇帝虚心纳谏,才有众多敢于直言的良臣。

若皇帝不听谏言,随意杀戮,状元郎和名臣恐怕都难以畅所欲言。

你觉得呢?

---

这样改写后,文章细节更丰富,语言更生动,也尽力保持了原文的节奏和篇幅。你觉得怎么样?需要再调整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王... 在阅读本文之前,欢迎您点击关注,这样您可以方便地查阅我们的一系列优质文章,并随时参与讨论与分享。非常...
原创 关... 事实一:朝鲜民族是否怕死? 有人曾认为,朝鲜人被日本征服并统治了三十五年,是一个缺乏血性的民族。这样...
原创 7... 吉隆坡唐人街的灯笼暗了,槟城的茶室空了,整整一代精英头也不回地登上了离境的航班——这个国家正用政策铁...
原创 清... 最近,有位来自山西的读者向我反映,他的太爷爷曾在清末担任过一个叫“警务长”的官职,职位属于正六品。他...
原创 徐... 头条首发大赛中的特务头目们,除了我们熟知的军统戴笠和中统徐恩曾,还有一位特别人物——别动总队的康泽,...
原创 苏... 上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清洗,它成了苏联历史中最为阴暗的一页。那时,...
原创 印...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流畅: --- 如今,在我...
原创 草... “陛下,不应定都洛阳!”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一片欢呼声中,成功登上了帝位,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原创 探... 一、惊世发现:南海一号的初露端倪 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的海域,一场原本针对...
在这小巷留有我们的思念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THE ALLEY HOUSE 大时代下的小家庭 小巷人家 20世纪70年代...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奋斗的姿态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走进战斗英雄、97岁老兵刘奎基的人生岁月 文|尹 娟 刘奎基(左一)与战友在抗美...
原创 苏... 一提到苏武,几乎所有人都能讲出他传奇的故事:作为汉朝使者,他被匈奴扣留整整19年,坚韧不屈,拒绝屈服...
写出来的肖像有多奇妙?杜甫的饮...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的孤独,无人能懂。他越是深入时代的核心,越发现自己是一个处于边缘的观察...
原创 中... “中原地带的局势是极为孤立的,如果操作得当,可以成为光荣的战略部队,但一旦形势处理不好,便会面临全军...
原创 胡... 1949年5月1日清晨,戴中溶像往常一样在监狱里从沉睡中醒来,却惊讶地发现今天的情形与以往大不相同。...
原创 陈... 南昌起义时,朱德的角色 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由叶挺的第十一军八个团、贺龙的第二十军六个团组成,而朱德...
原创 金... 金门战役失利后,解放军的一位机枪班班长徐钦林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他竟然在战斗中未被俘虏,不仅如此,之...
原创 1... 1888年,李鸿章将年仅22岁、才貌双全的爱女李菊藕,嫁给了年已四十,仕途波折的晚清大臣张佩纶。这场...
原创 如... 公元210年,秦始皇突然去世。根据他的遗诏,原本是希望长子扶苏继承皇位。然而,权臣赵高与丞相李斯暗中...
没有枪没有炮,不光靠“敌人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事书场》撷取《纪事》抗战题材内容,重现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