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八月,吕后因病去世,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残酷的清洗,仅三个月之后,吕家被彻底诛灭,“无少长皆斩之”,甚至吕后所扶持的小皇帝也未能幸免。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迅速,几乎令人难以置信。而接下来的皇帝人选,更是出人意料——刘邦的第四子刘恒。
刘恒的母亲薄姬生前并不受宠,连吕后都未曾把她放在眼里,薄姬的地位相对较低。刘恒在父亲刘邦在世时更是名不见经传,封地位于匈奴边疆的代国,那是一个战乱不断,环境严酷的地方。更为糟糕的是,刘恒在诸吕之乱中没有立下任何功劳,几乎无足轻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从刘邦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了新的帝王呢?
刘家宗室和功臣们宣称,自己是为了“拨乱反正”,才将吕家诛灭。然而,皇位的继承问题却复杂得多。虽然吕后扶持的小皇帝,后少帝刘盈,名义上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刘盈又是刘邦的嫡长子,刘盈本应是汉朝正统的继承者。若是宗室和功臣们真心忠诚于刘家,他们理应在诛杀吕氏之后继续辅佐刘盈的儿子稳坐江山。可是,问题出在刘盈的儿子们身上——他们都是吕后的亲孙,且多数是在吕后亲自抚养下长大的。更关键的是,刘盈去世早,孩子们的母亲早已被吕后所杀。面对这种情况,谁能保证,这些皇子长大后不会带着复仇的心理,报复这些宗室和功臣呢?
为了彻底斩草除根,宗室和功臣们便借口说,刘盈的所有儿子都非亲生,而是吕后从宫外找来的怀孕妇人所生,并且将孩子们假称为刘盈的后代。于是,刘盈的所有儿子被认定为“混淆皇室血脉的孽种”,统统被处死。刘盈就此绝嗣,宗室和功臣们不得不重新从刘邦的儿子和孙子中选立新皇。
问题随之而来:宗室和功臣们应该为刘盈挑选继承人,还是为刘邦挑选继承人呢?在天子宗庙的传承中,父为昭,子为穆。按照这一传统,刘盈作为刘邦的嫡长子继承大统本应无可争议。如果刘盈早逝,那么依照古制,应当由其适孙(即嫡长孙)继承。因此,刘襄作为刘邦的长孙,被认为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
然而,刘襄的名分正是他的劣势。虽然他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但这一点正成为功臣们的隐忧。刘襄的父亲刘肥,曾是齐王,封地囊括了6郡72县,拥有强大的兵权。而吕后虽然曾削弱了齐国,但刘襄仍然控制着一部分资源和势力,实力不可小觑。关键是,功臣们明白,若刘襄继位,他将不会对支持自己的功臣心存感激。刘襄虽有正统血脉和显赫背景,但他身边的外戚势力过于强大,功臣们自然担心,若他登基,朝廷的权力结构将发生剧变,自己将难以立足。
此时,功臣们的焦虑变得愈发明显。刘襄在打击吕氏家族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但他过于强势,这让功臣们感到难以控制。他的外戚势力尤为让人担忧,特别是刘襄的舅舅驷钧,以暴虐著称,被称作“带着官帽的老虎”。如果刘襄登基,驷钧作为外戚,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吕氏。
与此同时,刘襄的堂兄弟刘泽也成了功臣们的重要信息来源。刘泽是吕后为了制衡刘襄所封为王的,而当刘襄起兵时,刘泽及时传递了刘襄的相关信息,向功臣们警告刘襄外戚的潜在威胁。这一切让功臣们心生疑虑,他们既不希望刘襄登基,也不希望出现新的外戚专权局面。因此,虽然刘襄在继承顺序上当之无愧,但由于外戚过于强势且不易控制,最终被淘汰。
与此同时,刘恒的登基则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功臣们的支持。刘恒的母亲薄姬为人温和,家族背景较为普通,不具备强大的外戚势力,这让他成为了一个“易于控制”的候选人。刘恒在吕后去世后,并未参与宫廷内的权力斗争,这使得功臣们认为,他会感激自己被推上皇位,并且能够依赖他们。相比之下,刘襄的强硬性格与过于显赫的家族背景使得他在功臣们眼中充满了威胁。
因此,刘恒最终被选为新的皇帝,成为了历史上的汉文帝。尽管他上位时显得较为软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文帝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成功地收拾了曾经的强势功臣,渐渐奠定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汉文帝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一代治国能主的崛起,也意味着功臣们对权力的把握在经历了一段动荡后逐步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