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古装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观众经常能听到古代帝王的自称,比如“孤”、“寡人”等等。然而,最为广为人知的皇帝自称无疑是“朕”。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康熙皇帝则精心开创了这一王朝的辉煌时代,被称为“康乾盛世”。在处理奏折时,康熙帝常常在上面亲笔批示——“朕知道了”,这一自称“朕”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最早的使用可追溯到秦始皇时期。
众所周知,秦始皇在历史的舞台上实现了六国的统一,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王朝。与此同时,秦朝还实现了文字、度量衡、货币及车辙的统一,这使得从此中原大地上的交通、文化和政务都形成了新的秩序。正因如此,后来的历史记载中有“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的说法。除此以外,秦朝为了巩固国家与国防做出了诸多创新,比如长城的修建、郡县制的建立以及三公九卿制度的完善等,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历史贡献来看,秦始皇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君主,堪称“千古一帝”。他也认为自己的成就远远超过三皇五帝。因此,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自创了“皇帝”这一称谓,寓意着自身的德行超越三皇,功绩盖过五帝,自此,皇帝便成为了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在拥有了称号之后,自称的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夏朝的统治者通常自称为“后”,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王者则以“王”自称。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后,秦始皇在位二十六年时开始采用“朕”这一称谓,并一直沿用至清朝的末期。
那么,秦始皇所选择的“朕”字究竟有怎样的深意呢?首先,在早于秦始皇的时代,“朕”并不是帝王的独特称谓,其实“古者尊卑共称朕”,甚至平民百姓也能使用这一自称。例如,在《离骚》中曾提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而《庄子》中也道出了“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这里的“朕”表示的是“我”。
正如俗语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秦始皇意识到必须将“朕”字占有,成为自己的专属称呼,因此,平民百姓不再可以自称“朕”。在古代的皇权社会中,这样的变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秦始皇之所以选择“朕”字作为自称,实际上蕴含着两重含义。首先,“朕”字在古代还带有指代船只上细微裂痕的意思,因此,这个称谓同“孤”、“寡”一样,反映了君主的谦逊之情。
其次,若将“朕”字拆解开来看,便能发现更多的意义。很多人会觉得,将“朕”字拆开不就是“月”和“关”吗?但其实,这里所提及的“朕”的古代字形,拆开后能得到“舟”和“灷(zhuàn)”。在远古的文明中,许多发展的迹象与河流息息相关,四大文明古国皆是如此,而华夏文明则是依靠母亲河黄河和长江而发展起来的。水边的文明中,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舟便意味着能够更自由地获取资源与进行交流。再者,远古社会对火的使用至关重要,保护火种便是当时人们的一项重要职责,而“灷”字即是火种的象征。
在那些古老的部落社会中,无论是船只还是火种,通常都是部落首领所保管。因此,“舟”和“灷”都可视为权力的象征,而将这二者组合起来构成的“朕”字,便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这也正是李斯建议秦始皇采用“朕”作为自称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