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英雄的勇武在历史上不仅颇有记载,而且许多角色是真实存在的。例如,《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提到的“贾家楼四十六友”中的前八位,以及瓦岗军的五虎将,都在史书中有所记载。尤其是“贾家楼四十六友”中的首位人物魏征(魏玄成),后来成为了唐朝的著名宰相。二哥秦琼,封号上柱国、翼国公(后来改为胡国公),并且任左武卫大将军;三哥徐茂功(后名李世勣)官至兵部尚书、司空、太子太师;四哥程咬金被追赠为骠骑大将军。这些瓦岗军的英雄人物,都是大唐历史中备受推崇的将领。尽管这些名将的事迹广为流传,但其实还有一些不太为人所熟知的瓦岗旧将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影响。
其中,单雄信便是瓦岗军中的一位少有人知的英勇战将,虽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时被忽略,但他曾经在洛阳之战中,几乎刺杀了时任秦王的李世民。如果他成功,李渊的江山未必稳固,唐太宗是否能顺利登基,也许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号。单雄信与徐世勣是瓦岗军早期的成员,都是翟让的朋友,算是瓦岗军的“联合创始人”。然而,随着李密通过内部斗争成功掌控瓦岗军,他将这两位资深将领边缘化,迫使他们退出了瓦岗的核心圈子。李密甚至将徐世勣派往黎阳仓守卫,单雄信则被派去管理外马军,这也使得秦琼、程咬金和其他几位将领所统领的八千内马军,成为瓦岗军中的精锐部队,李密甚至为此豪言:“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瓦岗军的这些核心人物,如秦琼、程咬金、裴行俨、罗士信等,皆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的能力和背景也非常显赫:秦琼曾是隋朝正六品建节尉,程咬金是东阿县的保安司令,裴行俨出身将门,被誉为“万人敌”,而罗士信则是齐郡通守张须陀的得力干将。而李密本身,作为隋朝的世袭蒲山公,在加入瓦岗之前曾为隋炀帝杨广的亲卫,经历了丰富的政治和军事历练。李密虽不屑草莽之士,但对瓦岗军的一些元老并未给予足够重视,甚至将刘黑闼这样的老兵安排为裨将,似乎是将其轻视。
刘黑闼的经历颇为传奇,他出身贫寒,嗜酒好赌,曾与窦建德为好友,之后投身隋末的群盗,最终加入李密的瓦岗军,成为一名裨将。然而,刘黑闼的命运多舛,他先后被王世充俘虏,并在被俘后归顺窦建德。窦建德在刘黑闼的帮助下,屡次获得胜利,甚至被称为“神勇将军”。尽管《旧唐书》与《新唐书》对刘黑闼的事迹有所不同,有说他是被徐世勣捕获后归降,有说他主动投降,但无论如何,他始终是大唐名将中的一位强敌。
然而,刘黑闼的英雄事迹并未永远停留在窦建德的阵营中。当窦建德失败后,刘黑闼隐退山林,一度成为了唐朝的“克星”。《资治通鉴》对刘黑闼的战绩有详细记载,特别是在淮安王神通和将军秦武通的讨伐下,刘黑闼屡屡获胜,使得大唐的许多名将颇为尴尬。即使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将徐世勣,也在多次与刘黑闼的交手中败北。刘黑闼不仅击败了唐朝众多将领,甚至让李世民的部队也遭遇严重损失。罗士信便是在此过程中,被刘黑闼擒斩的。
事实上,洺水之战的败局,是李世民指挥失误的结果。李世民未能及时派兵救援,导致罗士信在雪中坚守八日,最终被俘。与其说是刘黑闼的战术高超,不如说是李世民的决策出现了偏差。若是秦琼在场,局势或许会有所不同。秦琼和罗士信一直是深厚的战友,若秦琼亲自出马,凭借玄甲军的勇猛,刘黑闼未必能轻松取胜。奇怪的是,即使罗士信被俘,秦琼依旧未出战,这也让人对李世民的战略安排感到疑惑。若当初李密和李世民能够意识到刘黑闼的威胁,也许他们对瓦岗旧将的轻视会有所改变。
总之,瓦岗裨将刘黑闼不仅在战场上屡创佳绩,他的成就也折射出瓦岗军复杂的内部斗争与历史机遇。倘若刘黑闼能够与秦琼、程咬金一同投降大唐,也许他会在唐朝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享受比裨将更高的荣誉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