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妙趣横生的历史轮回
宋朝历史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虽然赵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但自他去世后,继位的却是他弟弟赵光义的后代。奇妙的是,直到北宋灭亡,赵光义的后代赵构重新崛起,再度开创了南宋。然而,随着南宋第二任皇帝的登基,赵匡胤的血脉又一次回到皇位,成为了新的统治者。
这既是历史的轮回,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幽默,甚至带有一些残酷的意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家族各自都有着不同的命运,最终也未曾亏待任何一方。那么,这一切的转折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其中最关键的,便是赵匡胤与赵光义之间发生的那一场“烛影斧声”事件。
提起宋朝,就绕不开“烛影斧声”。无论历史如何试图为赵光义的即位辩解,他的登基过程总是显得不那么光彩。如果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这一切似乎也可以理解。自从朱温篡唐以来,帝位争夺一直是最为危险的职业,武人夺权现象屡见不鲜。郭威曾通过兵变建立了后周,并将王位传给柴荣;赵匡胤则通过一场“黄袍加身”的戏剧性手段篡位成功。
因此,赵匡胤上台后,一方面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削弱武将的权力,另一方面大力提拔文官,尤其是对赵光义的培养,显然是为了一旦有需要时,将赵光义作为“备胎”。然而,随着赵匡胤的儿子渐渐长大,他也渐渐产生了将帝位传给儿子的打算。但此时的赵光义,已然具备了强烈的“二号皇帝”气场,显然已经做好了随时登基的准备。
二、德行与险地,难以两全?
赵匡胤曾有意将京城迁至长安或洛阳,理由是汴梁(即开封)位于战乱的边缘,周围的局势不断动荡,为了保证朝廷安全,必须驻扎数万禁军,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财政负担。若将这些费用投入到收复失地或其他方面,岂不更为划算?
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大多数臣子的强烈反对。对于他们而言,汴梁才是他们的根基,他们的人脉、财富和资源都深深扎根在这里,又怎会为了赵匡胤的个人想法而轻易改变呢?于是,群臣纷纷找到了赵光义,希望他能够阻止这场迁都之议。
赵光义果然不负众望,他向赵匡胤陈述了许多理由,最后他说:“想要大宋的天下安稳,应该在德行上着力,而不是依赖险地。”这一句话让赵匡胤一时哑口无言,明白了迁都计划注定要泡汤。面对这番拒绝,赵匡胤只能感叹:“看吧,不出百年,咱们大宋就会因为缺乏险地可守而灭亡。”果然,赵匡胤的预言成真,北宋的灭亡并非因德行问题,而正是因为汴梁缺乏足够的防御力量。
那么,赵光义为何会否决赵匡胤的迁都提议呢?显而易见,赵光义是在维护群臣的私利,而群臣的支持则是他能够顺利篡位的关键。这也正是赵光义能够通过“烛影斧声”一举夺得皇位的原因。讽刺的是,赵光义或许从未料到,最终正是他自己“在德不在险”的信念,导致了他后代的败亡。
三、奇妙的选太子之道
无论如何,赵构最终逃脱了北方的厄运,带领大宋的余部南渡,重建了南宋帝国。然而,历史又一次提出了疑问:既然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他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而是选择了将帝位传给赵匡胤的后代?难道他感到愧对赵匡胤的后代,想要补偿他们?
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赵构唯一的亲儿子,元懿太子,年仅三岁时便夭折,随后赵构似乎也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他不得不做出将皇位传给赵匡胤后代的决定。最终,赵匡胤的两位后裔进入了最终的选拔阶段,其中一位名叫赵昚,他是“八贤王”赵德芳的六世孙,个子瘦弱;另一位名叫赵伯玖,后改名赵琢,他身材魁梧,看上去富贵相十足。
最初,赵构将两人都视为义子,并将他们养在宫中。赵构也偏爱赵琢那副“福相”模样。然而,随着两人渐渐长大,赵构不得不面对选择太子的难题。为了避免因为赵琢的福相而偏袒他,赵构决定采取一个出乎意料的方式来决定太子人选。
某日,赵构选出了二十位年轻貌美的宫女,命令赵昚和赵琢各自带回十人作为赏赐。时间一天天过去,赵构突然召回了这二十位宫女,并进行检查。赵昚所得到的十位宫女,经后宫人员核实后,全都是“完璧归赵”;而赵琢所得到的十位宫女,却已经完全归属赵琢所有。这一结果让赵构断定:赵昚虽然身材瘦弱,却能拒绝美色,显示出非凡的定力;而赵琢,则因无法守住美色,显得不够稳重。因此,赵昚成为了南宋的太子。
赵构的选太子方式,确实别出心裁,令人匪夷所思,甚至让人无从指摘。可是,这一意外的方式,也让赵昚在继位后,背负上了“靠十个宫女换来的皇位”的历史标签。尽管赵昚确实是一位有为的帝王,他不仅为岳飞平反,还启动了北伐,创造了“乾淳之治”的盛世,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十位宫女的故事却始终是他身上挥之不去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