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刘备在三顾茅庐的第三次拜访中,站在诸葛亮的门前,对着那个迷茫的门童报出了自己的身份:“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门童听了以后顿时愣住了,满脸疑惑地说:“我记不住这么多名字。”刘备一时有些尴尬,便简单道:“你就说刘备来访就行。”
这时,刘备虽然自报家门,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皇叔”这一称谓显然是后人附上的虚构成分外,他提到的“宜城亭侯”和“左将军领豫州牧”这两个职务却是大汉朝廷正式封赏的。他所持的加封令上,依然盖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这个玉玺自从传国玉玺经过孙坚、袁术之手后,再度回到中央政府手中。要知道,刘备在接受这些封号和职务时,虽然和曹操之间的关系已经公开恶化,但奇怪的是,刘备并未遭到曹操的削职免官,反倒引发了不少疑问:曹操是不是碍于与刘备的旧情,没敢下手,还是曹操的罢免命令在朝堂上遭遇了阻力?亦或是曹操的命令已经发布,但刘备完全置之不理,拒绝承认?
实际上,刘备在得到“宜城亭侯”和“左将军领豫州牧”这些职位时,曹操并非如后来的丞相那么有权威。官渡之战之前,曹操不过是武平侯、司空、行车骑将军,他虽然因战争的需要得到刘协的亲自任命,但有时又因为平衡政局而放弃一些职位。例如,曹操原本应当被封为“大将军”,但为了维护袁绍的情面,他选择把这个职位让了出来。
直到赤壁之战后,曹操才正式成为丞相,具体而言,是在建安十三年的春夏之际:在公元208年春天,曹操被任命为丞相,夏季则南征刘表。这个时间点之前,若称曹操为丞相,显然不太准确。而在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自立为王、封自己为大司马,正式辞去朝廷原封的职务时,他才公开向刘协递交了辞表,并报告了自己的新身份。
而刘备自立为大司马的做法,也是完全符合当时汉朝的官制和爵位规定的。封爵的程序要求,必须亲自派专使向受封者赠送金印紫绶,这些职务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刘备在政治上与曹操、袁绍等人的地位。例如,在东汉的官制中,“左将军”属于高级军政职位,而“宜城亭侯”则代表着一县的领土,具备一定的地方权力。刘备的这些官职和爵位,无论是在当时的官方还是民间,都是很有分量的。
但即使是这样,刘备的官职也并非总是如此显赫。在曹操任职丞相之前,刘备虽然拥有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的职务,但他依然面临许多挑战,甚至在和孙权、刘璋的互动中,常常需要用一些半公开、半私人的官职来互相抬高身份。就像刘备为了巩固自己的西川地位,给诸葛亮的职务从“军师中郎将”提升为“军师将军”,并授权他更多的军事指挥权——实际上,这时的“军师将军”就是刘备的左手,负责所有的战略规划和实地指挥。
更有意思的是,曹操并未公开废除刘备的封号和官职,似乎他对此并不在乎,还是出于对过去的情谊,或者因为不想让自己的敌人显得过于弱小。直到曹丕继位后,刘备的“宜城亭侯”职务才最终被削除,转交给了其他人,比如成为了监冶谒者和司金都尉的韩暨。
但回顾刘备、关羽和曹操的复杂关系,我们也能发现:虽然刘备的官职在表面上维持了长时间不变,但实际上这些职务并不具备决定性的政治影响力。关羽所受的“汉寿亭侯”封号也一直未改,直到他去世,始终未曾发生任何变化。刘备、关羽的官职长期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曹操的举措,他用自己的一些行政智慧去争取对刘备和关羽的支持。但最终,所有这些官职和爵位,也都未能为刘备带来他所渴望的真正权力,这也揭示出他一生的悲壮与复杂。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曹操、刘备、关羽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三国局势中保持某种程度的共识与共存。虽然表面上看似是三国争霸,但其实最终是三方的官场斗争,而这些人物的命运,往往掌握在他们所信任的皇帝和朝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