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杨成武、杨勇被誉为“三杨”,这三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951年2月5日,在杨得志与李志民率领十九兵团出征朝鲜之前,周总理曾幽默地评价他们:
“你们十九兵团以及杨勇、杨成武同志指挥的两个兵团,都是有着光荣传统、战斗力极强的部队。我曾经说过,要把你们‘三杨’拿出来,叫做‘三杨开泰’!”
这一番话不仅是对他们革命战争时期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也同时意味着“三杨”无论是在革命资历还是在军中的威望,都是相当接近的。
“三杨”之中,杨得志的年纪最大,生于1911年;杨勇紧随其后,生于1913年;杨成武则最年轻,生于1914年。尽管三人参军的时间略有差异,但他们的军事生涯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在抗日战争期间,三人都曾担任过团长、旅长,而在解放战争初期,他们也都担任了纵队司令员的职务。1955年9月,在建国后的第一次授衔中,“三杨”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并且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在57名建国后的上将中,除了资历最为深厚的萧克外,其他将领如韩先楚和刘震等人,也以能打硬仗、打奇仗而声名显赫。然而,“三杨”无论资历还是战功,毫无疑问都跻身于第一梯队。尽管如此,在“三杨”中,杨得志的表现却略微领先于另外两位。
要了解这一点,还得追溯到1947年5月。由于晋察冀根据地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几乎每次作战都处于劣势,中央政府对华北战区的战果感到不满,决定派刘少奇和朱德率领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陕北。朱老总着力整顿晋察冀的军事问题,并重建了晋察冀野战军。奇怪的是,尽管聂荣臻是晋察冀的军区司令员,他并没有兼任野战军的职务,而是让杨得志来担任这个职务。
杨得志虽然并非晋察冀的“本土”将领,但在土地革命时期,他算是“双红一”出身,尽管抗战时期,杨得志的战区并不在晋察冀。自1937年底起,聂荣臻带领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开辟晋察冀根据地,而杨得志则在冀鲁豫地区深入开辟新的战区,这也是他后来成为晋冀鲁豫军区重要将领的原因之一。
1945年,抗战胜利后,各大解放区按照中央指示,成立了正规的野战部队。冀鲁豫军区由刘邓率领,而杨得志则是冀鲁豫军区下辖的二级军区的司令员。1945年10月7日,冀鲁豫军区成立了第一纵队,杨得志担任纵队司令员。此时,晋察冀军区也组建了野战部队,杨成武成为冀中纵队司令员。而杨勇则稍稍落后,直至冀鲁豫军区第二次抽调军区部队组建新的野战纵队,杨勇才成为七纵司令员。
原本,杨得志可能会一直驻守在晋冀鲁豫军区,但由于中央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刘邓决定将杨得志率领的一纵北上,准备进军东北。然而,由于东北的战线被切断,杨得志的部队滞留在晋察冀,并最终归属该军区,继续参与一系列战斗。晋察冀军区的强大也为杨得志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然而,晋察冀军区的裁军整编导致了部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为了同国民党当局展开和谈,晋察冀军区裁减了大量的兵力。纵队的裁撤,使得整个军区的实力大幅下滑,杨得志率领的一纵也因此面临了压力。正当此时,聂荣臻提出要将杨得志留下来继续负责晋察冀的军事工作。尽管当时晋察冀军区中有不少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但聂帅深知,杨得志具有无与伦比的指挥能力,必须要将他留在军区。
同时,聂帅并没有选择让萧克担任野战军司令员,尽管萧克曾担任过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聂帅认为,萧克的军事能力虽不差,但他的政工能力远远超过了军事指挥能力。因此,聂帅决定让杨得志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确保军区能够有一个足够强的军事指挥力量。
这一决策让杨得志的地位逐渐上升,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杨得志不仅得到了聂帅的重视,还得到了朱德的指导。正是在这一阶段,杨得志展现出了巨大的军事才华,经过长期的实战锤炼,他逐渐成为了晋察冀军区最为核心的军事指挥官之一。
然而,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杨得志虽然有过几次重要的机会,但由于战略方向的变化,最终未能进入华北野战军的核心指挥圈。而此时,杨成武逐渐迎头赶上,两人最终将齐头并进,成为中国革命中的两位杰出军事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