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文强中将在他的《口述自传》中回忆道:“空投的事务是我负责的。每次派人去收粮食和弹药时,却总是发现,空投的物资全被解放军收走了。我们收到的只是空投物资的不到三分之一。”文强开始对“空投司令”产生疑虑,因此去向当时被困在陈官庄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询问。杜聿明摇头表示:“这位空投司令曾和我一起在滇缅线打过日本,那时看不出他有问题。”文强听后,认为当时空投不准确只是因为风向问题。
直到文强和杜聿明被俘,那位“空投司令”穿着解放军军装来见他们,文强依然困惑地问:“你怎么穿上解放军的军装了?”那位司令回答说:“我不瞒你们,我早在你们要求我担任空投司令时,就已经是共产党的人了。”当这位空投司令解释清楚后,文强只能无言以对。此时,文强才明白:“那些空投下来的粮食和弹药,大部分都被投给了解放军。我们有三十多万人需要食物,而根据空投的最大承载量(事实上,通常连最大量的三分之一都投不到,后来更是几乎为空),这些物资最多只够十万人使用一天。剩下的二十多万人则只能每天晚上吃一顿稀饭。”
陈官庄被困的三十多万蒋军很快崩溃,而那位“空投司令”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然而,这位司令的姓名却成了一个谜,因为相关的史料几乎没有记载他的事迹。我们只能通过文强、杜聿明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回忆来推测他是谁。以下是几个线索:首先,他在淮海战役期间,负责给陈官庄被围困的蒋军进行空投;其次,他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杜聿明一起赴缅甸作战;第三,他的身份并非起义将领,而是作为一名潜伏人员归队,并穿上了解放军军装;第四,鉴于他在我军中的地位较高,他才能去看望被关押在战犯管理所的杜聿明和文强。
我们不应仅仅根据“空投司令”这一称谓就认为他一定在南京。事实上,淮海战役期间,蒋军方面似乎并没有专门的“空投司令”。负责空投的人员以及那些为蒋军标注空投位置的人,很可能都在协调空投时,将三分之二的粮食和弹药投向了解放军。事实上,美国空军也参与了对蒋军的空投。陈纳德等人在《陈官庄地区空投记》和《陈伯庄与陈纳德的阴谋》中证实了这一点。
蒋军空军指挥部确实指定了一名少将负责空投。那位曾与杜聿明一起赴缅作战的地下党成员,在淮海战役时已经晋升为少将,并且已有十年的党龄。经过多方资料的查证,我发现这名少将竟然是段伯宇和段仲宇兄弟中的一位。
段伯宇和段仲宇,两个深藏在蒋军内部的地下党成员,原来是党的骨干力量。段伯宇在1938年赴延安学习,1944年随远征军入印度,负责驻印度总指挥部军务工作。而段仲宇则在淮海战役期间,凭借过去的经历和身份,成功地担任了“空投司令”。实际上,段仲宇的身份十分特殊,他的任务是为了配合蒋军的空投行动,但实质上却是为了解放军提供支持。
有趣的是,段伯宇与周公有直接的联系,而段仲宇则是通过哥哥加入地下党的。这两个地下党成员的存在,最终导致了蒋军的失败。文强和杜聿明直到被俘后才发现,原来这位“空投司令”竟然是地下党的成员。
文强在1948年12月21日的日记中写到:“大雨倾盆,北风猛烈,天空黯淡。我们面临粮食短缺,已经三四天没有粮食了,骡马已经被吃光,民间粮食被搜刮一空,连草根树皮都找不到。”他对此感到绝望:“空投早已不可能实现,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我们即将面临无战自溃的困境。”文强在日记中的叹息,正反映出当时蒋军的困境。
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或许能理解,段仲宇作为“空投司令”的角色,究竟是多么的重要。他不仅成功地从内部破坏了蒋军的粮食补给,还通过空投大大影响了蒋军的战斗力。文强和杜聿明,尽管早有怀疑,却从未能真正识破他,也正因为如此,段仲宇的成功隐匿了如此之久。
段伯宇和段仲宇兄弟的双重身份,不仅让他们成功渗透了蒋军的内部,也让我们更加敬佩地下党的精妙操作。最终,蒋军的崩溃,和他们的暗中布局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