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来说,清朝的统治者总共只有11位皇帝,而在后金时期则有2位大汗。爱新觉罗家族的开创者努尔哈赤,这位对后金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的大汗,其实并不被严格归为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当我们提到“13帝”的说法时,这其中隐含着一个“假皇帝”的概念,且与清朝初年的一桩惊心动魄的大案有所关联。
首先,咱们先来聊聊“后金的建立”。努尔哈赤,他是女真族的杰出领袖,堪称爱新觉罗家族的奠基者。他通过统一各个女真部落,创立了八旗制度,成功在现在东北的一部分地区建立了“大金”政权,历史上称其为“后金”,并在登基时使用了“天命”的年号。努尔哈赤去世后,他的第八子皇太极在权力的争夺中胜出,从而成为后金的第二任大汗,次年便改年号为“天聪”。
为了增强中央集权,皇太极逐渐废除了以往的八王议政制度,冲破了老一辈汗王时期“四大贝勒共治”的枷锁,通过一步步削弱其他三位贝勒的权力,开始独揽大权,巩固了汗王的绝对权威。可以想见,统一的号令和决策是满族军事力量得以成功进入中原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政令频繁变动,指挥不统一,怎么可能在战乱中崭露头角?
为彰显与努尔哈赤时期的旧体制迥异,皇太极做出了一系列改变,将国号更改为“大清”,并将年号改为“崇德”。接着,他采取了一系列征服行动,顺利收复蒙古,使朝鲜俯首称臣,清除了周边的威胁,为进攻明朝奠定了基础。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时的皇太极理应被视为大清的开国君主,至此大清的皇帝称号便顺理成章。
接着,咱来探讨清朝的11位皇帝。由此可见,在后金时期,仅有的两位汗王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而在清朝统治时期,包括皇太极在内则共有11位皇帝。具体名单依次为:
1. 皇太极(清朝的首位皇帝)
2. 顺治帝(满清入关后的首位皇帝,为孝庄的儿子)
3. 康熙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61年)
4. 雍正帝(勤政为民,尤为著名的“劳模”皇帝)
5. 乾隆帝(在位期间最为富有,但也以奢侈著称的皇帝)
6. 嘉庆帝(清朝逐渐走下坡路的重要皇帝)
7. 道光帝(提倡节约,有“龙炮打补丁”之称的皇帝)
8. 咸丰帝(慈禧的丈夫,且沉迷于鸦片,育有独子)
9. 同治帝(慈禧的亲生儿子,因染病而去世,无后嗣)
10. 光绪帝(触及戊戌变法,后被慈禧囚禁,同样无嗣)
11. 宣统帝(末代皇帝溥仪,因阳痿而难以延续皇位)
最后,咱们来揭开关于“清朝13位皇帝”的玄机。很显然,人们将后金与清朝的所有统治者合并计算,于是被追宠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与11位清朝皇帝的组合,便形成了“满清12帝”的说法。那么第13位皇帝又是谁?其实这是一个“假皇帝”,虽然没有真实的即位经历,却在权力巅峰时获得“皇帝”尊号,生前并未真正登基,而是在他去世后被追封为庙号“清成宗”。这个人就是显赫一时的“开清首功”之臣,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兄弟——摄政王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