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和朱棣身上都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他们都是因为叔叔的缘故接班了侄子的帝位。在汉朝的早期历史中,刘邦去世之后,他的嫡长子刘盈继承了皇位。然而,刘盈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使得大汉帝国进入了一个由“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名义统治的特殊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冠以“少帝”称号的,通常都是年纪尚幼、继位不久便因种种原因被剥夺权力的皇帝。这意味着,任何以“少帝”名义登基为王的政治新秀,背后必然有个强有力的摄政王、皇叔,或者势力庞大的太后操控政局。在汉朝的第三位和第四位皇帝,也即这两位“少帝”当政的时期,实际上,国家的大权完全掌握在吕后的手中。
吕后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在当时无疑都是一位杰出的权臣。她的治理下,虽然权力掌握在她的手中,但汉朝的国力却稳步提升,民众的生活逐渐恢复,经济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然而,社会的根基依然是以宗法为主,即便是涌现出一位女权者,整个大汉依然是刘家的天下。当吕后去世后,政局很快便摇动不定。尽管吕家有着众多后代,却没有一位能够接替汉朝,进而改朝换代的人才。于是,权力又重新归回了刘家的手中。
此时,前少帝刘恭已经去世,而后少帝刘弘仍然是个年幼的孩子。他的血统令人怀疑,很多人质疑他根本不是刘盈的儿子,因而不具备坐上皇位的资格。即使大家确认他是刘盈的合法儿子,他还是吕后的亲孙子。为了铲除吕家的势力,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大臣们不允许吕后的孙子继续称帝——传言“刘弘并非惠帝之子”,或许正是这些权臣们精心编织的谎言。
我提到过,刘弘还只是个孩子,在面对那些老谋深算的大臣时,根本没有抵挡之力,因而很容易便被迫废除。这不仅仅是废除,同时他还遭到杀害。不仅刘弘被杀,他的四个兄弟也无一幸免,理由均是“非惠帝之子”。至于真相如何,恐怕只有天知晓。
刘弘被废后,肯定必须由刘家的人再次坐上皇位。然而惠帝刘盈的儿子已然被清除殆尽,因此朝臣们也只能从他的兄弟中挑选一个继位。代王刘恒,作为刘邦的儿子和刘盈的兄弟,凭借着良好的声望(因为他没有结党营私之类的行为),最终被朝廷的群臣选中,成为新的皇帝。
与朱棣不同的是,刘恒并不是直接夺取侄子的皇位,而是在侄子成为皇帝后,自己才最终走上了皇帝宝座,即与朱棣在位置上相类似。在刘恒之前,刘邦曾是皇帝,刘盈是皇帝,刘恭和刘弘都是皇帝。因此,当轮到刘恒成为皇帝时,他实际上是第五月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