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山河人》连载
爱国情怀延续着我们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山河人》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分上、下二册,《红色经典故事》《民国温情往事》从微观历史入手,讲述了100多位位英雄人物的爱国故事,让人们想起了无数的英勇战士,是他们将自己的生命交织成一幅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壮丽的画卷。
同时,本书在上、下两册中以别册的形式插入了《日本罪悔记事》,讲述了日本人民包括部分参战日本老兵在日本战败后于反思中选择的忏悔之路,引导人们向善而行。进一步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真相,促使后人正视历史,避免重蹈覆辙,展现了深刻的反思和赎罪之意,对于促进中日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英雄如山河日月焕发的活力与光彩,在我们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之路上,成为无限可能。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中国人民以一股坚定而刚毅的意志,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无反顾地捍卫着自己的国家。本书向人们传递了“无愧养育,爱我山河”的爱国理念,以及告诉人们只有学习英雄精神,才能汲取奋斗的力量,而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
《红色经典故事》|上篇
你是山河
03.小金子:只有5岁的抗日英雄
牺牲时高呼,妈妈抱紧我
撰文|路生
1937年4月15日,鬼子在今通化市玉皇山柳条沟挖了两个坑,那是他们给抗日英雄王凤阁和妻子张氏、儿子小金子准备的。
玉皇山属长白山脉系,位于通化市城区中心浑江北岸,海拔只有400多米,因1887年在山中建玉皇阁而得名。柳条沟附近还有一座山叫虎头山,一个虎虎生气的令人激昂的名字。今天,这里已经是一个英雄长眠的地方,人们在此建立了玉皇山革命烈士陵园,总有人前来拜谒,英雄的事迹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灿若星辰。
4月15日这天,通化城被早早地净街戒严了。4月在北方应该是一个属于春天的日子,但当天的通化城却充满着雾气腾腾的杀机,遮掩着破败的平房与街道,被几株老树枝节戳出的阳光撒落在地上,是起起伏伏的破碎的闪亮。
太阳长得老高时,才有两辆日本军车怪叫着出现在阳光破碎的街道上,车后抛起一道外强中干的尘烟,尽是虚张声势的嚣张。车上坐着的是王凤阁将军和他的妻子张氏、儿子小金子,他们被分了开来,将军独自坐前一辆,妻子和儿子坐后一辆。碎碎的阳光洗刷着他们,把他们的神情洗刷得明亮,面无惧色,还有着走向战场的豪迈与气壮。
王凤阁,1895年出生在吉林省通化县。1932年5月,王凤阁率抗日救国自卫军加入了辽宁民众自卫军,被编为第十九路军,并被任命为十九路军司令。7月,率部先后收复了西丰、东丰两县城,占领了金川、辉南整个县城以及柳河、磐石县的一些重镇。8月,率部袭击了海龙县东大沙河铁路桥和西沙河车站,围困日寇占领的海龙县城长达50多天。10月,在日伪军的重兵联合围攻下,辽宁民众自卫军遭到惨败解体。
1933年2月,王凤阁率部转移到红土崖、大罗圈沟地区,建立起抗日游击根据地,并修筑了要塞、地堡和暗道,建立了小型被服厂、军械修配厂、手榴弹制造厂和粮油加工厂等。1934年春,王凤阁指挥部队奇袭了日本人的探矿所和探矿队。1936年秋开始,日本关东军对王凤阁的部队进行了疯狂“围剿”。1937年春,王凤阁率部抵达老虎顶子要塞,日伪军紧跟而来,双方连续战斗三昼夜。王凤阁率部突围至大罗圈沟,又激战一夜。3月27日,王凤阁部弹尽粮绝,被敌俘虏。4月6日,王凤阁一家三口在柳条沟口刑场惨遭杀害。
辽宁民众自卫军是中国东北抗日义勇军之一部。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3月21日,由原东北军团长唐聚五等在桓仁县组建,唐聚五任总司令,下辖18路军,以14个县的公安大队、警察队、民团、保甲兵和民众自发组织的大刀会为骨干,约10余万人。在桓仁、通化、清原、辑安、新宾、柳河、临江、金川、凤城、本溪、抚松、安图、长白、宽甸等地抗击日军,一度收复新宾,辑安县城。同年10月,在日军四路围攻下失败。1933年唐聚五率余部千余人参加热河抗战,次年在河北遵化与日军作战时殉国。另一部被中共磐石中心县委收编为海龙游击队,后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 。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它在1931年至1945年抗战,其高级将领皆由中国共产党员担任,中国共产党曾由于进行长征而与其失去联系,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1931年,中共满洲省委开始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日军作战;1935年中国共产党遵照共产国际指示发表八一宣言,1936年2月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员会依共产国际的指令,将所属部队联合地方义勇军筹组东北抗日联军。因日军围剿,1940年,抗联活动范围和人员大量减少,抗联一部进入远东地区,并将部队改编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而留在国内的部队分散潜伏,进行收集情报、建立武装,宣传抗日等工作。
王凤阁领导创建的大罗圈沟、果松川、挠头沟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吉林省境内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之外的、唯一由抗日义勇军创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到柳条沟口时,日军的汽车停了下来,乡亲们围了过来,王将军向他们点头打招呼,而后站起身来高喊:“父老乡亲们,王凤阁为抗日而死,大丈夫死得其所,大家努力,中国不会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铲除伪满洲!”[i]
日军愤怒了,一个日军士官(尉官)面目狰狞地冲上前来,把王将军推到了土坑旁,王将军回过头来慷慨激昂地对乡亲们说:“诸位父老兄弟们!诸位姑嫂姐妹们!我王凤阁通化生,通化长,就是我的小名大家也知道。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为了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我和日本鬼子战斗了这些年,不幸被俘,现在我要和乡亲们永别了。希望大家不要泄气,一个王凤阁倒下去,还会有千万个王凤阁站起来!人心不死,国必不亡!乡亲们战斗啊!中华民族万岁!”[ii]
妻子张氏看着将军,将孩子小金子抱在了怀里,轻声问:“孩子,你怕吗?”
小金子摇摇头,和妈妈一样望着父亲。
鬼子脱去上身的军衣,手握军刀,把将军推入土坑,试图让将军跪下。将军说自己生不跪日本鬼子,死了也要站着做鬼!又回头朝乡亲们大声:“父老们,我王凤阁为抗日而死,死得其所。大家齐努力,中国不会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铲除伪满洲!”[iii]
将军正气凛然、视死如归,张氏又问小金子:“孩子,你怕吗?”小金子摇头,张氏说:“孩子,妈妈对不住你了,生下你的时候,妈妈就没有奶……你才长得这么瘦小……”小金子见妈妈流泪了,就对妈妈说:“妈妈抱紧我,妈妈,抱紧我!”
老子英雄儿好汉,在这里成了我在长达14年抗日战争中英勇无畏的前仆后继。
14年,足够让一个孩子成长起来,拿起枪杆,和父亲一样面对凶残的侵略者;14年,也可以从无到有,让无数人在先辈的战斗历程中,淬火成钢,星火燎原,把侵略者消灭个干干净净。
王凤阁出生于教师家庭。幼读私塾。1916年,入通化县立中学读书,常以“精忠报国”的思想自励。1923年,投身东北军步兵第五十八团当副官。后来,因不满军阀混战辞职回乡。[iv]
因为家境非常富裕,王凤阁本可就此安心做“土财主”,但他却时常吟诵岳飞《满江红》,并励志声称:大丈夫七尺躯,为国殇,为鬼雄,应不虚度此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目睹了国土大片沦丧,人民痛遭涂炭,毅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为创建抗日武装,王凤阁变卖家产,四处奔走募捐,秘密组织起了以伐木工人为主体、以中小学教师等知识分子为骨干的 600余人的抗日武装——辽宁民众义勇军,首揭抗日救国自卫军大旗,被拥戴为司令。
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指知识分子不满现状,有所抗争,但又软弱胆小,摇摆不定,做不成大事。但王凤阁队伍战斗力却很强,那些有着较高文化素质的教师们与伐木工人一起操起枪炮来,战斗力甚至比很多正规军都强。为了打败他们,鬼子可谓费尽心机,威迫利诱、特务渗透的同时,甚至对这支队伍用上了燃烧弹、毒气弹。
1932年秋,日本侵略者调动重兵配以飞机、大炮分路向辽宁民众自卫军“大讨伐”。王凤阁率部退到蒙江、抚松境内集结。敌人跟踪追击。王凤阁不赞同进关求援,主张“人不离乡,手不离枪,打回通化,抗日到底”。小金子就是这时出生的,母亲随父亲一起抗日,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乳水可以供给孩子生命的营养。因此,小金子从一出生就比别人的孩子小出很多,就要和父母一起面对忍饥挨饿的生活,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日后和父亲一样成为抗日的“大”英雄。
1933年,王凤阁在起义的红土崖、大罗圈沟一带建立抗日据点,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4年的抗争,与鬼子作战上百次,给鬼子以沉重打击。期间,鬼子将王凤阁岳母全家逮捕,强令他们给王凤阁写来了劝降信。王凤阁将信撕了个粉碎,告诉前来送信的人:“就是把我母亲和妻子捕去,也不能动摇我抗日的决心。我的任何亲友,同情我抗日者亲之友之,给日本当汉奸者杀之戮之!”[v]
1937年春,敌人出动重兵,在通化、临江、辑安交界的老虎顶子“追剿”王凤阁的部队,并将王凤阁的部队团团围住。王凤阁与敌激战三昼夜,部队伤亡惨重,随后率部突围,退至大罗圈沟附近的东南岔时,部队已是弹尽援绝。
战士们从附近的老乡家里得到了一块风干的牛肉,但煮在锅里还没化开,鬼子的部队便尾随而来,再次包围了这支饥肠辘辘的英勇的抗日队伍,最终使他们伤亡殆尽、全军覆没。
王凤阁在战斗中手臂受伤,一条腿也被敌人打断,全身多处负伤,于2月25日被俘。27日,敌人抓获王凤阁的妻子张氏、儿子小金子,以及另外8名伤痕累累的抗日勇士,将他们与王凤阁一起关进了监狱。
这时,小金子只有5岁。
敌人摆下酒宴,想要通过一些汉奸使得王凤阁“归顺”,王凤阁掀翻桌子怒斥汉奸和鬼子:“你们这些狗东西,进一次山用麻袋装人头,残害了多少抗日同胞,你们记着,我王凤阁死了不算什么,而你们当汉奸是民族败类,绝没有好下场!”v
无奈之下,敌人想到了小金子,用饼干、糖果引诱小金子。没想到小金子非但不吃,还大声告诉他们自己是中国人,不吃日本鬼子的东西。
……
枪响了,英雄倒在了土坑里,张氏抱着小金子扑了过去,本能地护住英雄的身躯:“我们活着一处做人,死了一处做鬼。要杀,你们就一起杀吧!”枪声再次响起,张氏也倒了下去。
抱着孩子的妈妈的手松开了,小金子被滑落在了地上,向坑里的爸爸妈妈爬了过去。
枪声又响,打中了小金子上身,小金子哇哇大哭着继续向爸爸妈妈爬去。
鬼子又补来一枪,小金子的哭声没有了,停止了,他与自己的父亲近在咫尺,却没能进入他们的怀抱中。
围观的乡亲们的心被撕碎了,有些妇女竟呜呜咽咽地哭出声来。鬼子本想割下王凤阁的头颅去各地示众,却发现小金子的一只手握成了拳头,只好慌张地填平了坑地,逃散而去。乡亲们将坑地垒成了一座高高的坟,小金子这位只有5岁的孩子因此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成为了抗日的英雄,并成为了中国抗日战场上年龄最小抗日英雄。
新鲜的泥土吸吮着明亮的阳光,是英雄在天地之间的苍然突兀,而让人们更加难以忘怀的是,鬼子的枪声响过,小金子的血流了出来,连同爬过的印痕一起出现在最终掩埋了他的泥土上,成为了一条清晰的路,一个中国小孩子的抗战之路。分明地,他还想喊妈妈抱紧我,但妈妈包括爸爸已经走了。
[i] 姚雪松? 党淑梅《玉皇山上埋忠骨——纪念抗日英雄王凤阁将军》,通化日报,2018.3.30;
[ii] 武国友《红流纪事·碧血丹心守沃土·东北抗日联军》,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
[iii] 陈雷《抗日名将王凤阁纪念碑》,生活报,2005.5.30.
[iv]《王凤阁》,中华英烈网,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