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之变的主谋问题,一直是历史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些人认为是太子李亨的阴谋,也有人指责当时的宦官高力士,或者龙武将军陈玄礼。甚至还有人推测,是李辅国和王思礼联合策划的。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纷纷拿出自己的证据和理由,力图让大家信服,然而每个观点都没有得到普遍认可,这也就使得马嵬驿之变的主谋至今无法定论。
在反复阅读这一段历史后,我个人的看法是:马嵬驿之变的主谋实际上是唐玄宗自己。以下是我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一、杨国忠在蜀地的深厚根基
蜀地原本就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这里聚集了大量他的人马和亲信。如果唐玄宗不在入蜀前解决杨国忠,入蜀后,他将无法摆脱对杨国忠的控制,甚至可能沦为傀儡。杨国忠原本只是个地痞出身,三十岁时才投身军旅,在章仇兼琼和鲜于仲通的帮助下,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在蜀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他首先推荐鲜于仲通担任剑南节度使,后来又以自己兼任节度使的身份遥领四川事务,并通过推荐得力的崔圆处理蜀地的实际事务。杨国忠的权力实际上并未减少,掌握着蜀地的政治、经济大权。
安史之乱爆发后,杨国忠开始着手为自己寻找退路。他提前在梁洲、益州等地安插了大量亲信,确保即使局势变化,他也能掌控局面。这些亲信,从留后到刺史,无一不是杨国忠的人。《新唐书》记载:“初闻难作,自以身帅剑南,豫置腹心梁益间,为自完计!”可见,杨国忠在巴蜀地区的布局是非常周密的。
而唐玄宗选择入蜀,其实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巴蜀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地理位置相对封闭,资源丰富,且远离中原的战乱,可以通过长江输送江淮地区的财富。因此,入蜀成了唐玄宗当时最好的选择。但唐玄宗心里清楚,如果不在入蜀前除掉杨国忠,到了蜀地后,他很可能会成为杨国忠的傀儡。
二、杨国忠的恶名和不受民众欢迎
杨国忠在当时已经名誉扫地,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对象。作为唐玄宗最后一个宰相,杨国忠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无论是杨国忠的个人行为,还是安禄山的叛乱,都让他成为了整个朝廷和百姓的公敌。安禄山起兵时,以“诛杀杨国忠”为名,显示出杨国忠的行为已经彻底激怒了各方势力。
杨国忠的恶行不仅仅是个人野心的表现,更多的是在朝廷中的权力滥用。他骄横自大,目中无人,甚至连三公这样的高官都敢命令,毫无顾忌。杨国忠在唐朝的地位几乎无人能及,且依仗杨贵妃的关系,权力和财富极其膨胀。与杨贵妃和其他几位亲戚共同享有巨大的财富,他们的奢华生活让百姓苦不堪言。
在权力斗争上,杨国忠也毫不手软,他曾两度派遣大军远征云南,但由于指挥失当,导致两次大败,损失数十万士兵。这些战事的失败,也为安禄山的叛乱提供了重要的土壤,助长了民间的不满情绪。
杨国忠的飞扬跋扈与对百姓的压榨,使得他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罪人。唐玄宗自然意识到,除掉杨国忠不仅是卸掉责任的好时机,还能收拢民心,稳固自己的统治。
三、杨国忠的命运已注定
杨国忠的作为和暴行,使得他逐渐成为整个朝廷的公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支持,杨国忠早就无法坐稳宰相之位。然而,唐玄宗本人并非不清楚杨国忠的行径。安史之乱的发生,与杨国忠的政治行为密不可分,唐玄宗深知其中的因果关系。
马嵬驿之变的爆发,实际上是唐玄宗为了解决杨国忠问题的一个关键步骤。在唐玄宗带领大军进入蜀地时,杨国忠的势力已根深蒂固,但士兵们的愤怒与对杨国忠的厌恶,使得这一切变得可能。杨国忠在逃亡过程中被杀,整个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显然有唐玄宗的暗中支持。
此外,陈玄礼作为唐玄宗的心腹,始终在其身边服侍,马嵬驿事变中,他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和其他将士联合起来,直接采取了行动,最终逼得唐玄宗下令处死杨贵妃。陈玄礼的决定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完全符合唐玄宗的意图。如果唐玄宗不赞同这一举动,他完全可以在事后追责陈玄礼,但事实是,唐玄宗并没有对陈玄礼进行任何惩罚。
四、唐玄宗的决策与控制力
在马嵬驿之变之后,唐玄宗依然保持了对大军的有效控制。尽管杨国忠被杀,士兵们仍然认为蜀地是杨国忠的地盘,建议改变入蜀的计划。但唐玄宗坚持进入蜀地,这表明他不仅控制了军队的情绪,还能在危机中坚持自己的战略目标。这一切都证明,马嵬驿之变背后是唐玄宗的深思熟虑,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权力变动来清除障碍,稳固自己的统治。
如果当时太子李亨能够与唐玄宗一起进入蜀地,而不是北上灵武,或许局势会有所不同。然而,李亨借助朔方军的支持成功即位,这直接导致了唐玄宗成为太上皇。虽然唐玄宗失去了政权,但他的决策仍深刻影响了整个局势的走向。
总的来说,马嵬驿之变的背后,唐玄宗的个人意图和权力斗争是不可忽视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