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突然去世,这一噩耗令整个国家为之震动。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并为他修建一座符号其伟大成就的陵墓,社会各界纷纷行动。为了完成墓碑的书写任务,最终,这一责任落到了被誉为“近代颜书大家”的谭延闿身上。
在随后的日子里,谭延闿全身心投入到这项重要的书写工作中。他将自己封闭在书房里,埋头苦干,一笔一划都细心琢磨,力求无懈可击。每写完一张,他都会认真审视,哪怕最微小的瑕疵都令他不满,于是他会毫不犹豫地重来一遍,直到自己认为完美为止。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先后写了三百多稿。尽管如此,当人们建议在墓碑上加上他的名字时,谭延闿却坚定地拒绝了。他的坚持,源于什么呢?
这要追溯到1893年,谭延闿站在一座考场外,随着人流缓缓走入考场,准备参加童生考试。这是他通向仕途的起点,考场内宁静无声,唯有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谭延闿将自己平日所学的知识倾泻在试卷上,心无旁骛。几天后的放榜,谭延闿名字赫然在榜,成功中了秀才,家人和邻里都为他感到骄傲,纷纷上门道贺。
十年后,最后一场科举考试在全国范围内举行。此时,谭延闿不仅在书法上精进,文笔更是愈加出色。面对考场上的试题,他文思泉涌,轻松写出了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当阅卷官翻阅他的答卷时,不由得眼前一亮,纷纷赞叹:“此人文采飞扬,书法精妙,堪称一绝,理应名列状元。”于是,谭延闿本有机会成为状元。
然而,命运却在此刻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当朝廷官员看到“谭延闿”这个名字,并且得知他来自湖广地区,立刻变了脸色。有人低声说道:“谭延闿?来自湖广?这……难道与叛逆之人有牵连?我们怎能让这样的名字在榜首?”经过一番讨论,谭延闿被降为二等第三十五名,尽管仍被授予进士之名,并允许进入翰林院,但这突如其来的转折让谭延闿心中的喜悦瞬间化为失望。
在官场的沉浮经历让谭延闿深感疲惫。面对朝堂上的纷争与腐化,他意识到自己再难有所作为。在深思熟虑之后,他终于决定辞去官职,回到湖南故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回到湖南,谭延闿将目光转向了教育事业。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物色合适的办学场地。凭借家族的声望以及自己作为进士的名号,谭延闿在当地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了湖南一带的重要人物。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震动全国。湖南省积极响应,革命气氛日益高涨。在组织湖南军政府时,大家一致认为谭延闿拥有极高的声望与组织能力,纷纷推举他担任参议院长。有人对他说:“如今国家危急,湖南亟需您这样的贤能之士引领,参议院长非您莫属。”经过深思熟虑,谭延闿接受了这一重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湖南的都督人选成为了焦点。在一次关键的会议上,各方代表展开激烈讨论。有代表站起来高声说道:“谭延闿自回乡以来,致力于教育、立宪等事业,成效斐然。由他担任都督,必能带领湖南走向更大的繁荣。”经过权衡,谭延闿最终接过了湖南省都督的重担,站在了湖南革命的前沿。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谭延闿加入了国民党。然而,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国家动荡不安。谭延闿再一次投身革命,与志士仁人一道,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1922年,谭延闿投奔了孙中山。当他第一次见到孙中山时,孙中山那坚定的眼神与深远的见解深深吸引了他。孙中山谈及革命理想时眼中那种不可动摇的信念,使谭延闿内心深感震撼。会面结束后,谭延闿感慨万千,他对身边的人说:“孙先生的品德、威望和能力,令人钦佩不已。我相信,跟随孙先生,一定能为国家找到光明的未来。”孙中山也对谭延闿颇为赏识,并逐渐将许多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理,给予他多重职务的信任。
孙中山对谭延闿说道:“组庵(谭延闿的字),如今党国大业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事务繁杂。我看你能力出众,希望你能承担更多责任,咱们同心协力,共同开创未来。”自此,谭延闿肩负重任,竭尽全力为革命事业奋斗。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去世。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自发上街表达哀悼。国民党迅速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并决定在南京紫金山为孙中山先生修建一座庄严的陵墓。为了让这位革命先行者的英魂得以安息,大家一致决定要在墓前树立一块纪念碑,铭刻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
当讨论到碑文的书写时,大家一时陷入沉默。这时,有人站出来提议:“论书法造诣和党内地位,非谭延闿莫属!他曾师从清代书法家翁同龢,又融合了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精髓,书法堪称一绝,被誉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必能将孙先生的伟大精神与碑文内容相得益彰。”听到这一提议,谭延闿深感荣幸,答道:“能为孙先生书写碑文,是我莫大的荣耀。我必将竭尽全力,不负众望。”
接过这一重任的谭延闿,感到肩上的责任如山沉重。碑文不仅仅是几行文字,它承载着对孙中山的敬意,更是对革命精神的永恒纪念。回到府邸,谭延闿毫不犹豫地将所有其他事务放下,专心投入到碑文的书写准备中。
他仔细挑选上等的宣纸,不惜让管家前往上海特意寻找最上乘的宣纸。当他拿到那张宣纸时,轻轻抚摸着那光滑细腻的纸面,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接下来,他将纸张一一裁剪,确保每一张都完美无瑕。为了全身心投入写作,谭延闿甚至搬到了上海法租界的一个安静住所,专心写作碑文。
但书写过程中,困难不断。某一天,因长时间挥笔,手腕酸痛,最后一次书写“葬”字时,手一抖,废掉了20张珍贵的宣纸。然而,谭延闿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调整方法,开始每天早晨练习太极拳,增强臂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在六个月内,耗费了四百多张宣纸,终于完成了最终的三百十七稿。
当碑文终于完成,石碑矗立在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前时,碑上却没有写下谭延闿的名字。事实上,这并非是遗忘,也不是疏忽,而是因为谭延闿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留下自己的名字。他认为,这座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