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谭延闿为孙中山写墓碑,前后写了三百多稿,最终不肯落款
迪丽瓦拉
2025-09-17 21:33:24
0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突然去世,这一噩耗令整个国家为之震动。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并为他修建一座符号其伟大成就的陵墓,社会各界纷纷行动。为了完成墓碑的书写任务,最终,这一责任落到了被誉为“近代颜书大家”的谭延闿身上。

在随后的日子里,谭延闿全身心投入到这项重要的书写工作中。他将自己封闭在书房里,埋头苦干,一笔一划都细心琢磨,力求无懈可击。每写完一张,他都会认真审视,哪怕最微小的瑕疵都令他不满,于是他会毫不犹豫地重来一遍,直到自己认为完美为止。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先后写了三百多稿。尽管如此,当人们建议在墓碑上加上他的名字时,谭延闿却坚定地拒绝了。他的坚持,源于什么呢?

这要追溯到1893年,谭延闿站在一座考场外,随着人流缓缓走入考场,准备参加童生考试。这是他通向仕途的起点,考场内宁静无声,唯有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谭延闿将自己平日所学的知识倾泻在试卷上,心无旁骛。几天后的放榜,谭延闿名字赫然在榜,成功中了秀才,家人和邻里都为他感到骄傲,纷纷上门道贺。

十年后,最后一场科举考试在全国范围内举行。此时,谭延闿不仅在书法上精进,文笔更是愈加出色。面对考场上的试题,他文思泉涌,轻松写出了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当阅卷官翻阅他的答卷时,不由得眼前一亮,纷纷赞叹:“此人文采飞扬,书法精妙,堪称一绝,理应名列状元。”于是,谭延闿本有机会成为状元。

然而,命运却在此刻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当朝廷官员看到“谭延闿”这个名字,并且得知他来自湖广地区,立刻变了脸色。有人低声说道:“谭延闿?来自湖广?这……难道与叛逆之人有牵连?我们怎能让这样的名字在榜首?”经过一番讨论,谭延闿被降为二等第三十五名,尽管仍被授予进士之名,并允许进入翰林院,但这突如其来的转折让谭延闿心中的喜悦瞬间化为失望。

在官场的沉浮经历让谭延闿深感疲惫。面对朝堂上的纷争与腐化,他意识到自己再难有所作为。在深思熟虑之后,他终于决定辞去官职,回到湖南故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回到湖南,谭延闿将目光转向了教育事业。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物色合适的办学场地。凭借家族的声望以及自己作为进士的名号,谭延闿在当地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了湖南一带的重要人物。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震动全国。湖南省积极响应,革命气氛日益高涨。在组织湖南军政府时,大家一致认为谭延闿拥有极高的声望与组织能力,纷纷推举他担任参议院长。有人对他说:“如今国家危急,湖南亟需您这样的贤能之士引领,参议院长非您莫属。”经过深思熟虑,谭延闿接受了这一重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湖南的都督人选成为了焦点。在一次关键的会议上,各方代表展开激烈讨论。有代表站起来高声说道:“谭延闿自回乡以来,致力于教育、立宪等事业,成效斐然。由他担任都督,必能带领湖南走向更大的繁荣。”经过权衡,谭延闿最终接过了湖南省都督的重担,站在了湖南革命的前沿。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谭延闿加入了国民党。然而,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国家动荡不安。谭延闿再一次投身革命,与志士仁人一道,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1922年,谭延闿投奔了孙中山。当他第一次见到孙中山时,孙中山那坚定的眼神与深远的见解深深吸引了他。孙中山谈及革命理想时眼中那种不可动摇的信念,使谭延闿内心深感震撼。会面结束后,谭延闿感慨万千,他对身边的人说:“孙先生的品德、威望和能力,令人钦佩不已。我相信,跟随孙先生,一定能为国家找到光明的未来。”孙中山也对谭延闿颇为赏识,并逐渐将许多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理,给予他多重职务的信任。

孙中山对谭延闿说道:“组庵(谭延闿的字),如今党国大业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事务繁杂。我看你能力出众,希望你能承担更多责任,咱们同心协力,共同开创未来。”自此,谭延闿肩负重任,竭尽全力为革命事业奋斗。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去世。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自发上街表达哀悼。国民党迅速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并决定在南京紫金山为孙中山先生修建一座庄严的陵墓。为了让这位革命先行者的英魂得以安息,大家一致决定要在墓前树立一块纪念碑,铭刻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

当讨论到碑文的书写时,大家一时陷入沉默。这时,有人站出来提议:“论书法造诣和党内地位,非谭延闿莫属!他曾师从清代书法家翁同龢,又融合了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精髓,书法堪称一绝,被誉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必能将孙先生的伟大精神与碑文内容相得益彰。”听到这一提议,谭延闿深感荣幸,答道:“能为孙先生书写碑文,是我莫大的荣耀。我必将竭尽全力,不负众望。”

接过这一重任的谭延闿,感到肩上的责任如山沉重。碑文不仅仅是几行文字,它承载着对孙中山的敬意,更是对革命精神的永恒纪念。回到府邸,谭延闿毫不犹豫地将所有其他事务放下,专心投入到碑文的书写准备中。

他仔细挑选上等的宣纸,不惜让管家前往上海特意寻找最上乘的宣纸。当他拿到那张宣纸时,轻轻抚摸着那光滑细腻的纸面,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接下来,他将纸张一一裁剪,确保每一张都完美无瑕。为了全身心投入写作,谭延闿甚至搬到了上海法租界的一个安静住所,专心写作碑文。

但书写过程中,困难不断。某一天,因长时间挥笔,手腕酸痛,最后一次书写“葬”字时,手一抖,废掉了20张珍贵的宣纸。然而,谭延闿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调整方法,开始每天早晨练习太极拳,增强臂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在六个月内,耗费了四百多张宣纸,终于完成了最终的三百十七稿。

当碑文终于完成,石碑矗立在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前时,碑上却没有写下谭延闿的名字。事实上,这并非是遗忘,也不是疏忽,而是因为谭延闿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留下自己的名字。他认为,这座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当... 在古代医学史上,东汉末年的华佗无疑是其中一位享有盛誉的神医。他凭借数十年的辛勤钻研和实践,掌握了诸多...
原创 历... 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场上,周武王的联军如潮水般涌来。商纣王帝辛站在鹿台上,望着燃烧的宫殿,将最后...
原创 孙... 读过《三国志》的朋友都知道,魏、蜀、吴三国中,孙权是最晚称帝的一个。那么,为什么孙权迟迟不敢称帝?最...
原创 陈...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每段语义保持不变,进行改写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下面是改写后的版本...
延吉冷面: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冰... 延吉冷面作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朝鲜族饮食文化的璀璨明珠。其独特之处在于冰碴翻滚的冷汤中,巧妙融合了...
原创 他... “必须等到组织对我做出最后的结论,我才能下葬!”这句话深深地印刻在王秉璋的心头,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后的...
房山石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国家档案局公布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房山石经成功入选。当天,房山石经...
春秋战国时期高古玉人物俑:凝固... # 春秋战国时期高古玉人物俑:凝固时光的人文密码 在高古玉的神秘天地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人物俑,是跨...
原创 从... 嘉靖十年,明世宗下令隆平侯张玮携节前往潞安府(今山西长治市),为灵川郡王朱胤栘册封沈王,标志着朱胤栘...
原创 朱...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不仅是一位有着深厚战略眼光的传奇人物,也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人物。从一个贫苦的布衣...
原创 从... 关于清代进士选官与授官的议题,历来有不少御史和史学者撰写过相关的文章,然而,最近我在整理一些历史文献...
原创 晚... 晚清新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具备现代化特征的军队,主要汲取了德国和日本在新军编制上的制度和实践经验。在...
原创 唐... 好的,我将按照你的要求,逐段对文章内容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适当丰富细节,字数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原创 蒋... 晚年退居台湾的蒋介石,曾在他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自己一生的动荡与痛苦。在这些文字中,有一段尤其引人注目...
原创 日...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字数保持在原文左右。 ...
原创 汉... 说起汉献帝刘协,大家都知道他命运坎坷,大半辈子都在当傀儡皇帝,被各方势力摆弄。很多人以为,他最恨的人...
原创 满...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且字数变化不大,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 我国历史上的清朝,是...
原创 诸... 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期间,曾多次发起北伐,总共进行过五次,其中第三次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这五...
近百位文物考古学者为北疆文化品... 呼和浩特6月28日电 (记者 张玮)28日,“阴山北疆历史文化研究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
原创 吴... 聂姓在北宋时期约有九万宗亲,在宋朝的百家姓中排名第127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聂姓逐渐发展壮大,到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