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统治者们一直受到各方的激烈争议。有些人认为,清朝晚期,国家屡次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陷入了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统治者们对这种局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帝王相比,满清统治者在很多方面已经尽力而为。只是由于时代的快速变化,清朝未能及时适应,最终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双方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然而,如果谈到清朝最让人厌恶的统治者,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慈禧。回顾她的一生,除了祸国殃民和卖国求荣外,她似乎没有做过任何有利于国家的事情。
尤其在李鸿章第一次觐见慈禧时,他并未对这位皇太后留下任何好印象。甚至在与儿子的谈话中,李鸿章以八个字概括了自己对慈禧的看法,这八个字堪称经典。那么,李鸿章的八字评语究竟是什么呢?
1861年12月2日,慈禧通过辛酉政变成功设计逮捕了顾命八大臣,从而将国家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接着,她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重臣,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等反叛力量,暂时缓解了清朝面临的严重统治危机。
不仅如此,慈禧以“自强”和“求富”为国家的发展方针,重用洋务派,对外开展外交活动,尽量不吃亏;同时,在国内,她加强了军事实力,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慈禧的确为清朝,甚至为中国的某些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进入到1883至1885年,随着中法战争的爆发,清军在多次战斗中屡屡失利,尽管如此,慈禧依旧屈膝请和,使得法国从中获得了不少的侵略利益。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慈禧主张开战,并且强烈要求“不可示弱”。然而,当有人提议减少慈禧的颐和园工程预算,转而增加军费时,慈禧毫不犹豫地回绝:“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在这个艰难时刻,前线的将士们缺乏粮草和炮弹,而慈禧在后方依旧沉浸在奢华的享乐之中,甚至将原本用于购买炮弹的军费,转用于她的生日庆典。最终,在接连的战败后,虽然慈禧不得不削减了自己六十大寿的庆典规模,但紫禁城内的宁寿宫依旧灯火通明,宴会不止,歌舞升平。面对这一切,慈禧不仅没有任何反思,反而继续沉溺于自己的享乐之中。
更令人震惊的是,甲午战争结束后,列强开始再次疯狂瓜分中国,而慈禧在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后,依然高喊“以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的实质性统治者似乎已经毫无自知之明,这样的统治体制注定走向灭亡,实在是顺理成章。
那么,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在第一次拜见慈禧时,他的印象究竟如何呢?事实上,在与慈禧见面并返回家后,李鸿章在与儿子的谈话中,给慈禧下了一个独特的评语:“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今天回顾这八个字,李鸿章的眼光无疑是独到的,甚至堪称经典。
李鸿章所说的“韬略”,其实指的正是慈禧在权力斗争中的“天赋”。早在咸丰皇帝在位时,慈禧便通过各种手段接近皇帝,并最终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载淳。这个时期的慈禧,可以说心思深沉,权谋精湛。
等到咸丰皇帝驾崩后,太子载淳即位,但他年仅六岁,这也为历史上著名的“垂帘听政”埋下了伏笔。
在执政初期,慈禧通过与顾命八大臣的激烈斗争,成功借助帝后的身份以及咸丰帝的遗体回京,顺利夺取了实际的国家掌控权。
随后的几十年中,慈禧不断与朝廷内部的各方势力进行博弈,她不仅与顾命大臣斗智斗勇,还与同治皇帝、洋务派以及主战派等各个派系展开过多次较量。每一次,她都取得了胜利,但代价也是巨大的。清朝的统治和中国的未来,都因为她的权力斗争而遭受了严重的冲击。
举个例子,原本清朝完全有可能在甲午战争中战胜日本,然而,正是因为慈禧的错误决策和领导,最终导致了清朝的失败。尽管此时的日本已经经历了明治维新,逐渐崛起,但与清朝的庞大国力相比,其实两者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悬殊。
无论如何,结果已经无法改变。李鸿章所说的,慈禧在内部争斗中屡屡取胜,正是“似有韬略”;然而,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她的软弱、昏庸和无能暴露无遗,实在是“无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