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重光 | 茉莉花传入岭南、闽南的时间与途径考略
迪丽瓦拉
2025-09-17 21:35:05
0

全文共6727字 | 阅读需15分钟

作者简介:

谢重光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唐宋史、东南区域民族与族群历史文化等

海上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中国的丝绸、陶瓷及其他很多重要的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同样,西方也有许多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大家熟知的葡萄、胡椒、核桃、胡萝卜、甘蓝、洋葱、马铃薯、无花果、茉莉花、甘草、安石榴、安息茴香、西瓜、红花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关于中国的丝绸、陶瓷、茶业等物品传入西方,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相形之下,许多西方植物何时、何地经由何种途径由域外传入中国内地,研究还不够充分。其中茉莉花从西域传入中国,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佳话,但对其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途径与传播载体,尚多歧义,本文对此略作考述。

一、茉莉花由海路传入岭南不晚于唐初

中国古文献最早提到茉莉花,是题为晋代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略曰:“耶悉茗花与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竟植之”。这里末利即茉莉,有时也写作没利、抹利、抹丽。这则记载包含丰富的信息:茉莉花原产地是“西国”,中国最早引进茉莉花的地区是“南海”,最早把茉莉花移植“南海”的是“胡人”。

所谓“西国”,是中国汉唐时期惯用的地理名称,涵盖了今中国新疆地区及其以西的中亚、西亚等地,古波斯(今伊朗)、巴比伦(今伊拉克)、大食(阿拉伯各国)都在其范围之内。那么,这一“西国”到底是哪国呢?

有人据宋代王梅溪诗句“没利名嘉花亦嘉,远从佛国到中华”,把他确指为印度,理由是“佛国即印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佛国”并不一定确指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西域诸奉佛的佛化国家如泥婆罗(今尼泊尔)、吐火罗(今阿富汗)、古高昌等,以及印度以东海路上的佛教国家如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都可泛称为佛国。甚至像泉州这样佛教氛围较浓的地区,也可夸张地称为“佛国”,如泉州开元寺悬挂一副楹联,写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传为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所说。王梅溪的另一首咏茉莉诗《二道人以抹利及东山兰为赠再成一章》曰:“西域名花最孤洁,东山芳友更清幽”,行文中把“西国”换成“西域”,说明其所谓“西国”就是西域,泛指西域诸国,就奉佛国家而言,可能是印度,也可能是南亚、中亚的其他佛化国家如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如果非必特指奉佛国家,则波斯、阿拉伯各国也有可能。

所谓“南海”,泛指岭南,主要是广东。因为秦统一中国后在岭南地区设“桂林、南海、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揭阳六县,大致包含今广东全省地及广西东部部分区域。汉晋南海郡基本沿袭秦代之旧。所以古文献常常以南海作为岭南特别是岭南东部即今广东省的雅称。

茉莉花由“胡人自西域移植南海”,胡人即来自南亚、中亚的经商民族,下文还会详论,这里按下不表。关键是“自西域移植南海”走的路线必然是海路。具体说,是从南亚或中亚走海路经过斯里兰卡等地,再往东到达合浦、徐闻、广州等海港而传入岭南。如果从西域走陆路到中国,是先越天山经河西走廊到达关中,然后东行到洛阳再到其他内地,但是这些地区至唐代还没有茉莉花的踪迹,显然与史实不符。

歧义比较多的是茉莉花传入岭南的时间。有人认为,《南方草木状》题为晋代嵇含所著,所以茉莉花移植岭南肯定早于晋代。更有人根据所见《南方草木状》引述了汉人陆贾《南越行纪》所言“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认为茉莉花是汉代就已经传到中国。其实,陆贾《南越行纪》早已不存,上述所谓“二花(按: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之文特别注明此二花即‘耶悉茗花与末利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云云,转引自《南方草木状》,所以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南方草木状》的作者及其时代问题。

这种说法遭到很大的质疑。有人提出疑问:既然茉莉花汉晋时期就引进中国了,那为什么直到宋代,除了这部《南方草木状》,近一千年来没有别的文献记载呢?有论者还进一步就《南方草木状》的作者和成书年代提出质疑,认为虽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成书的《艺文类聚》中,首次提到了《南方草木状》书名,但未写明作者。而唐太宗贞观年间成书的《隋书》和北宋成书的《新唐书》中,都著录有《嵇含集》十卷,但未见列出《南方草木状》书名。直到南宋的《百川学海》才有较完整的记载。又认为《南方草木状》是一部岭南地区的植物志,书中对植物生态特征描写得非常生动,对许多植物的产地和用途,也作了相当精确的说明,如果作者没有亲临其地,没有亲自进行过实地观察,这样的文字是写不出来的。而嵇含并未到过岭南,因此,《南方草木状》一书,不可能是嵇含所作。换言之,早在晋代甚或晋代以前茉莉花就已移植岭南之说不能成立。

对于学界就《南方草木状》作者及成书年代的争论,我们现在没有更有力的证据,只能存疑。但是,唐初编成的《艺文类聚》已经提到《南方草木状》,则《南方草木状》的成书不可能晚于唐初。而《南方草木状》又明确记载了茉莉花“胡人自西国移植南海”,则茉莉花移入中国也绝不应晚于唐初。

也有人认为,唐代诗画盛极一时,却没有人描绘茉莉花,连提都没提到。直到两宋,茉莉花才屡见于记载,如宋代诗人苏轼就有“暗香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的诗句。茉莉花在宋代已广为栽培。张邦基《闽广茉莉说》则记载:“闽广多异花,悉清芬郁烈,而茉莉为众花之冠。岭外人或云抹丽,谓能掩众花也,至暮则尤香。”两宋之际邓椿的《画继》,提到宋徽宗赵佶亲自观赏画有茉莉花的图册,即所谓“宣和(1119年—1125年)睿览,复有素馨茉莉,天竺婆罗种种异产,赋之于咏歌,载之于图绘。”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禁中纳凉》也记载:“又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闍婆、簷葡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反映当时上层社会赏玩茉莉花成为习俗。论者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意在说明茉莉花迟至宋代才传入中国,其实这也是误解。

首先,唐代诗文关于茉莉花的记载虽然较少,但并非绝对没有。一般文字记载,有段公路的《北户录》,曰:“耶悉弭花,白末利花,花红者不香。皆波斯移植中夏……大同二年,始来中土。”大同是南朝萧梁的年号,大同二年即公元536年。若据段公路之说,茉莉花早在6世纪前期就已从波斯引入中国了。波斯即今伊朗,也是我国古代所谓西域国家之一。当然,段公路没有说明其记载的根据,其说未可轻信,所以我们才谨慎地说茉莉花传入中国不晚于唐初。就诗歌来说,晚唐诗人李群玉有云:“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皮日休有云:“退公只傍苏劳竹,移宴多随末利花。”两首诗都咏到茉莉花,而且都与南海即岭南有关。说明唐代岭南种植和赏玩茉莉花已经比较普遍了。

不过,总的说来,唐人咏茉莉花确实是少之又少,原因盖在于当时茉莉花仅在岭南地区移植,限于古代交通条件的落后和信息的闭塞,唐代一般士大夫与文人、学士、画家还不知道有茉莉花这样的“南花”,故茉莉花在唐代罕见于载籍,要等到宋代茉莉花已经在广大地区传播,才出现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社会广泛喜爱、供养、描绘、吟咏茉莉花的盛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茉莉花在福建特别是闽南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二、五代宋初茉莉花经由穆斯林传入闽南

宋代茉莉花已传至开封、杭州等广大地区,但仍以广东、福建为盛。宋人张邦基撰《闽广茉莉说》,记载“闽广多异花……今闽人以陶盎种之,转海而来,浙中人家以为嘉玩。”张邦基江苏高邮人,生活在两宋之际,他在茉莉之前特别冠以闽广两字,意在限定种植茉莉花的地域范围,说明两宋时茉莉以广东、福建为盛,可能福建又盛于广东。另外,前文提到咏茉莉的王梅溪,即王十朋,字梅溪。他对咏茉莉花一咏再咏,可知他是多么熟悉和喜爱茉莉花。那么他是在哪里接触到茉莉花的呢?按:王十朋为浙江乐清人,除了在朝为官,曾任饶州、湖州、夔州和泉州太守。联系到张邦基的《闽广茉莉说》,特别是其中“转海而来”一语,无论是从岭南“转海而来”至泉州,还是从泉州“转海而来”至浙江、江苏,都可说明泉州是接受和传播茉莉花的重要地域。然则王十朋在泉州接触到茉莉花而喜欢上它的可能性最大。他所歌咏所记载的主要是福建特别是泉州的茉莉花。

我们说王十朋可能在泉州太守任上接触到茉莉花,还与泉州自唐代以来海外交通发达的背景相关。唐中叶以后,泉州渐渐成为中国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前来泉州经商贸易的蕃客日益繁多,国家在泉州建立市舶司,管理外贸事务,外贸商税在地方财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文宗时的一道诏文,下令有关节度使、观察使对“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接以恩仁”,减轻苛税,“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税率”,这里提到的福建蕃客,主要是就泉州而言。他们主要是来自阿拉伯、波斯。时人的诗歌,不乏咏赞泉州海商鳞集、市井繁华的篇什,如大历时诗人包何提到泉州“市井十洲人”、唐末诗人薛能提到泉州“船到城添外国人”。五代时泉州人的重商和开拓进取精神进一步加强。当时的泉州刺史多方招徕外商,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每发蛮舶,无失坠者,时谓之招宝侍郎”。循此发展,宋代泉州遂成为世界著名的贸易港,“民数倚于商”,且“航海皆异国之商。”“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航海皆异国之商”。由于蕃客鳞集,来来往往,随身携带茉莉花种传到泉州的机会自然很多,而经济的繁荣,也有助于泉州官宦、绅商喜爱、赏玩茉莉花。

那么茉莉花是什么时候传入福建、传入泉州的呢?漳州市龙海市《白石丁氏古谱》为我们提供了索解这一问题的线索。这部《古谱》存录题为丁氏始祖丁儒的两首五言排律。其一为《归闲二十韵》:

漳北遥开郡,泉南久罢屯。归寻初旅寓,喜作旧乡邻。

好鸟鸣檐竹,村黎爱幕臣。土音今听惯,民俗始知淳。

烽火无传警,江山已净尘。天开一岁暖,花发四时春。

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俚歌声靡曼,秫酒味温醇。

锦苑来丹荔,清波出素鳞。芭蕉金剖润,龙眼玉生津。

蜜取花间露,柑藏树上珍。醉宜藷蔗沥,睡稳木棉茵。

茉莉香篱落,榕阴浃里闉。雪霜偏避地,风景独推闽。

辞国来诸属,于兹缔六亲。追随情语好,问馈岁时频。

相访朝和夕,浑忘越与秦。功成在炎域,事定有闲身。

词赋聊酬和,才名任隐沦。呼童多种植,长是此方人。

其二为《冬日到泉郡次九龙江与诸公唱和十三韵》:

迢递千重险,崎岖一路通。山深迷白日,林冬豁苍穹。

正值严冬际,浑如春昼中。泉醴开名郡,江清稳卧龙。

天涯寒不至,地角气偏融。橘列丹青树,槿抽锦绣丛。

秋余甘菊艳,岁迫丽春红。麦陇披蓝远,榕庄拔翠雄。

减衣游别坞,赤脚走村童。日出喧鸟鹊,沙晴落雁鸿。

池澌含晚照,岭黛彻寒空。风景无终始,乾坤有异同。

但思乡国迥,薄暮起心忡。

两首诗中提到很多新鲜的植物品种和新颖的农艺或工艺技术。如“嘉禾两度新”说的是双季稻,“蜜取花间露”说的是炼蜜技术,“醉宜藷蔗沥”说的是种蔗和蔗糖技术,“麦陇披蓝远”说的是种植大麦和蓝靛,“茉莉香篱落”说的是当时的泉南、漳北已种植茉莉花。关于前面几种新作物和新技艺,容当另文探讨,这里我们要就茉莉花何时经由何种形式传到泉南、漳北,诗中的泉南、漳北主要指什么地方,作一专题探讨。

首先要解决的是这两首诗的时代,实际上就是茉莉花移植到泉南、漳北的时间下限。《白石丁氏古谱》自称其始祖丁儒是武则天时开漳刺史陈元光的部属,担任陈元光的军咨祭酒,后来任职承事郎。但在相传为陈元光作的《举荐部曲人才表》中,以及历代漳州方志的《开漳将校名录》中,都查无丁儒其人。而且承事郎一职并非唐代职官,而是宋神宗元丰年间创设的文散官。再则,《白石丁氏古谱》所载一世祖丁儒生活于唐高宗、武后时期,约当7世纪60—80年代,三世祖丁迁却生于唐昭宗天复二年(902),祖孙相差约250余岁,哪怕丁儒100岁生子,其子又100岁生子,也不可能出现祖孙相差250余岁的情况。如此多端,都说明《白石丁氏古谱》把丁儒说成陈元光部属只是攀附伪托,不足置信。

然而《白石丁氏古谱》始修于宋代,明清两代多次续修和增补,历来为史家所重,黄仲昭《八闽通志》、何乔远《闽书》等方志都常常加以引用,其所存史料的真实性不容一概否定。正如著名史学家谭其骧指出的那样,族谱所叙远祖的门第、功业可能是假托的,或有一部分是假托的,其所叙年代较近的家族迁徙、婚嫁、生业及诗文等,则是丰富的史料宝库。《白石丁氏古谱》也正是这样,其关于丁儒的仕履功业不可靠,但托名为丁儒的两首诗则蕴含着丰富的史实,不容等闲视之。

据厦门大学傅宗文先生考证,这两首诗托名为丁儒所作,实为丁儒的后裔五代时人丁祖所作。然则诗歌反映的乃是五代的史实,也就是说,茉莉花移植到泉南、漳北,不应迟于五代时期。又据这两首诗,作者追述的是其先祖告老还乡时的见闻和心情。“漳北遥开郡,泉南久罢屯”,说明祖先开郡和屯垦已是很久远的事情,但“归寻初旅寓,喜作旧乡邻”却是实实在在的归宿,那就是回归到最初屯垦之所,创业开基,定居下来。这最初寓居之所,就是泉南。第二首诗题作《冬日到泉郡次九龙江与诸公唱和十三韵》,也提示归老于泉南的意蕴。按五代时泉州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长泰九县地,其中莆田、仙游在北部,永春、德化在西北部,安溪、长泰在西部,南安、晋江、同安在南部,所以所谓泉南,应即南安、晋江、同安等地。换言之,这两首诗充满深情描绘和歌咏的乡邦景物和民俗,应是以泉南为核心的闽南地区的景物和民俗,“茉莉香篱落”之茉莉,当然也是闽南等地之所见。

茉莉传入泉南、漳北的时间既明,我们进而要推测一下茉莉传至泉南、漳北的途径。这与白石丁氏的民族属性相关。按丁姓本是东南回族的大姓,白石丁氏的情况是否也是如此呢?

古语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而古代士大夫最重视的大事是婚与宦。我们要究明白石丁氏的民族属性,也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前文已经说明,白石丁氏关于一世祖丁儒的仕宦和征战情况是攀附伪托,不足置信,故所谓戎,所谓宦,对白石丁氏来说,不足深论。剩下可供我们破解的,只有祀与婚两个方面。

关于祀,可分祠祀与墓祭两端。祠祀方面,《白石丁氏古谱》没有留下什么线索。但与墓祭相关的墓葬,却有极其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石墓、石棺和云捧月图案。如一世祖丁儒,与妻“合葬本地丁坑源,石筑”;六世祖丁孟孙,“灰石筑”;七世祖丁伯虎,“墓后有三石笋”;二十五始祖丁静,“葬浦北门外圣杯石”。石筑,石笋,圣杯石,都是石墓的表现形式。而石墓,正是穆斯林墓葬的典型特征。

关于婚,从《白石丁氏古谱》见到的丁氏婚娶对象有刘氏、黄氏等,都有明显的伊斯兰穆斯林文化特征。如十二世丁惠开,其妻刘氏墓葬为“石筑云捧月,与女同穴”。陈寅恪先生早就指出,穆斯林入华后改姓,喜欢用汉唐君主的刘与李为姓。像唐中书舍人刘蜕、五代南汉主刘䶮,都是不同程度汉化的穆斯林。刘䶮之祖刘安仁,五代闽国时商贾南海,因家于泉州之马铺,卒葬于南安县。丁惠开之妻刘氏,应即此族穆斯林刘氏之后。又如十三世祖丁同寅之妻黄氏,乃元代状元黄思永之女,黄思永是穆斯林,丁同寅妻黄氏的墓葬又是“石筑云捧月”,其民族属性为穆斯林无疑。伊斯兰穆斯林的习俗是必须娶同为穆斯林的人为妻。从好几代丁氏之妻都是穆斯林的情况,亦可反证丁氏的穆斯林身份。

那么,白石丁氏先祖是如何自海外来到泉南的呢?颇疑他们也像刘安仁那样,起先“商贾南海”,后来也因经商从广东移居泉南。《归闲二十韵》诗“归寻初旅寓”一语,也透露出丁氏最先是因“旅”(商旅)而“寓”(寓居),久之则落地生根,成为泉南人,因而出现了“土音今听惯,民俗始知淳”的动人情景。

三、小结

概括上述,我们认为,茉莉花出于西域,唐初之前由海上丝绸之路移植南海即岭南地区,五代时由岭南传到福建,在泉南、漳北一带很兴盛,也可以说在闽南地区很兴盛。其由岭南传到福建的媒介,很可能是有着经商传统勇于开拓进取的“胡商”,有如前文提到的像五代刘氏、丁氏那样的穆斯林商业家族,其传播的路线,也是“转海而来”,即通过海路传来。茉莉花从西域传入中国,见证了唐初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繁荣昌盛,成为沟通中西文明重要纽带的历史。

(原载于《地域文化研究》2025年第2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当... 在古代医学史上,东汉末年的华佗无疑是其中一位享有盛誉的神医。他凭借数十年的辛勤钻研和实践,掌握了诸多...
原创 历... 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场上,周武王的联军如潮水般涌来。商纣王帝辛站在鹿台上,望着燃烧的宫殿,将最后...
原创 孙... 读过《三国志》的朋友都知道,魏、蜀、吴三国中,孙权是最晚称帝的一个。那么,为什么孙权迟迟不敢称帝?最...
原创 陈...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每段语义保持不变,进行改写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下面是改写后的版本...
延吉冷面: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冰... 延吉冷面作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朝鲜族饮食文化的璀璨明珠。其独特之处在于冰碴翻滚的冷汤中,巧妙融合了...
原创 他... “必须等到组织对我做出最后的结论,我才能下葬!”这句话深深地印刻在王秉璋的心头,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后的...
房山石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国家档案局公布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房山石经成功入选。当天,房山石经...
春秋战国时期高古玉人物俑:凝固... # 春秋战国时期高古玉人物俑:凝固时光的人文密码 在高古玉的神秘天地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人物俑,是跨...
原创 从... 嘉靖十年,明世宗下令隆平侯张玮携节前往潞安府(今山西长治市),为灵川郡王朱胤栘册封沈王,标志着朱胤栘...
原创 朱...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不仅是一位有着深厚战略眼光的传奇人物,也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人物。从一个贫苦的布衣...
原创 从... 关于清代进士选官与授官的议题,历来有不少御史和史学者撰写过相关的文章,然而,最近我在整理一些历史文献...
原创 晚... 晚清新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具备现代化特征的军队,主要汲取了德国和日本在新军编制上的制度和实践经验。在...
原创 唐... 好的,我将按照你的要求,逐段对文章内容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适当丰富细节,字数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原创 蒋... 晚年退居台湾的蒋介石,曾在他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自己一生的动荡与痛苦。在这些文字中,有一段尤其引人注目...
原创 日...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字数保持在原文左右。 ...
原创 汉... 说起汉献帝刘协,大家都知道他命运坎坷,大半辈子都在当傀儡皇帝,被各方势力摆弄。很多人以为,他最恨的人...
原创 满...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且字数变化不大,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 我国历史上的清朝,是...
原创 诸... 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期间,曾多次发起北伐,总共进行过五次,其中第三次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这五...
近百位文物考古学者为北疆文化品... 呼和浩特6月28日电 (记者 张玮)28日,“阴山北疆历史文化研究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
原创 吴... 聂姓在北宋时期约有九万宗亲,在宋朝的百家姓中排名第127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聂姓逐渐发展壮大,到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