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统一的大朝代。那个时代国力强盛,威震四方,众多诸侯纷纷臣服。唐代的审美观念一直为现代人所称道,尤其是对女性美的定义截然不同——当时的人们崇尚“胖”为美,而如今多数人则追求苗条纤细,认为女性瘦削才算好看,甚至形容为“衣服架子”。
唐朝还诞生了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杜牧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正是写的她。这个典故影响深远,以至于现今有一种荔枝品种专门被命名为“妃子笑”,用来纪念这段佳话。
杨贵妃作为那个时代“胖”为美的代表人物,历来被认为体态丰腴,甚至偏胖。然而通过现代专家研究,她的身高大约1米64,体重大约130斤。以现代标准来看,这个体重确实略显丰腴,尤其是当下流行“好女不过百斤”的观念。但考虑到她较高的身高,这样的体态在南方女性中反而算是匀称而丰满,而非单纯的肥胖。
更何况杨贵妃擅长音乐与舞蹈,倘若体态过于肥胖,跳舞时动作必定受限,视觉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杜甫在《丽人行》中对她的描写恰到好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从诗中可见,她的身材曲线非常均匀,肉感分布合理,没有某处过度臃肿,反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
现代女性的身材常被划分为梨型、苹果型、倒三角型、H型等,这些分类体现的是身体脂肪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比如梨型下半身偏胖,苹果型则是腰腹部明显肥厚,而H型虽然看似瘦削,但缺少女性优美的曲线,看起来方正单调,缺乏韵味。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现代女性不再盲目追求极瘦,而是重视身体线条的美感,强调健康的重要性。许多女性开始走进健身房,或选择在家和户外进行锻炼,希望塑造肌肉线条,展现充满活力的健康美。一个常年锻炼、肌肉线条分明的女性,身高1米6,体重110斤左右,从视觉上看绝不会显胖。因为肌肉的密度比脂肪大,同等体重下肌肉多的人更显紧致,体脂高的人则显得臃肿。
杨贵妃热爱舞蹈,虽然唐代的舞蹈运动量不如现代舞蹈剧烈,但相比完全不活动的人,她的肌肉必然结实。古典舞蹈虽较温和,但消耗的体力和热量依然不少。因此可以推测,杨贵妃是体态匀称、丰满且健康的典范。
任何时代,体态松垮、脂肪堆积过多都难以被视为美。若胖却依然被认同为美,必然是基于皮肤紧致、体态健硕、面色红润有光泽,整体呈现出健康活力的状态。相反,腰腹赘肉过多、大腿橘皮组织明显、面部脂肪松弛下垂,这样的“胖”是缺乏健康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唐朝会形成以胖为美的审美呢?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生产力水平较低,粮食产量不高,一旦遇到天灾,饥荒时常发生,百姓往往流离失所,逃荒避难。这在历史记载中屡见不鲜。朝廷为此常在灾荒期间开仓赈济,保障民生。
古人定居选址通常优先考虑土地肥沃、耕作便利之地,王朝的建立也往往依赖于这些肥沃的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频繁入侵中原,其目的多是争夺良田肥地。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仍有不少人口面临温饱问题,因此古代能吃饱、吃好是富足生活的象征。胖,代表着食物充足和身体健康。
在隋朝以前,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百姓难以安居乐业,更谈不上稳定的生产活动。唐朝经济繁荣,史称“大唐盛世”,人民生活优裕,穿着考究,饮食丰富,胖人也随之增多,这正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富足。
唐代女性被视为胖即美,也恰恰说明了那个时代人民大多数能够吃饱饭、身体健康。从现存的唐代仕女图和墓葬壁画中可以看出,当时女性体态普遍丰满健硕,但这种胖却没有令人反感的意味,反而显得圆润可爱。
李白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描述杨玉环时,带给人的是华美和富贵的感觉,绝无肥胖的联想。杨玉环的舞姿能令唐玄宗心醉神迷,必然经过长时间苦练方能达到如此境界。现代舞者要跳得出色,也需从小练起“童子功”,一个舞蹈多年的女性身材绝不可能臃肿肥胖。
即使以现代标准衡量,杨贵妃的体重偏微胖,但在唐朝独特的审美环境中,她的身材绝对堪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