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没有选一位明朝宗室藩王为帝,主要有4点原因
迪丽瓦拉
2025-09-17 22:03:06
0

好的,我会保持每段语义不变,适当增加细节,整体字数变化不大,帮你改写如下:

---

在南明的历史中,除了四位皇帝和一位监国之外,还有两位举足轻重的支柱人物,值得我们重点记述。第一位是家喻户晓、成功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另一位则是李定国,他可谓是真正的忠臣,为南明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说来也颇具讽刺意味,明朝历经276年,却未曾涌现出能够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反倒是出身海商的郑成功,凭借其强劲的兵锋,一度兵临南京城下,险些恢复东南半壁江山。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家族在岛上统治长达22年,这段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南明的政权影响,被史称为“明郑时期”。

正因如此,清康熙皇帝对郑成功的评价也极高,曾赞道:“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而另一位出身大西政权的张献忠养子李定国,在南明晚期曾多次挽救局势,给予南明复兴以希望,被誉为“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自万历戊午以来所未有也”。

今天,宋安之想谈谈,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后,为什么没有选择拥立明朝宗室为皇帝,继续扛起南明的大旗,反而让郑氏家族公开统治台湾?

---

一、郑成功一直坚持保持高度独立,甚至拒绝与李定国合兵广东,这使南明错失了最后一次复兴的良机。郑成功登台后,不拥立明宗室为帝,实属正常现象。

郑成功是南明第二政权隆武政权的坚定支持者,甚至被隆武帝赐姓“朱”。但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对南明的认可度逐渐降低,他的态度一直是“东南之事我做主”。他拒绝听命于地理更近的鲁王监国政权,反而遥遥拥护遥远的永历政权。这里面除了鲁王监国与隆武政权之间存在摩擦,以及永历政权血统上更接近皇室,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考量:“天高皇帝远”。这样一来,既能利用永历政权牵制清军,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避免被永历政权直接管辖。

基于这种独立自主的理念,郑成功与支持永历政权的李定国合作并不顺畅。李定国曾设想自己驻守西南,郑成功驻守东南,联手先收复广东,再图复兴大业。但郑成功始终拖延出兵,一方面因其父亲等家属被清廷扣押,想通过谈判解救,一方面则是不愿与李定国合兵,毕竟李定国实力更强,若联合便可能失去自身的独立性。最终导致李定国功败垂成,实力大损,南明的复兴良机也因此丧失。

当然,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郑成功。明朝乃至南明历史上,许多忠臣力挽狂澜者都命运悲惨。比如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的慷慨就义,明末名将卢象升惨死沙场,皆为惨痛教训。

况且当时南明内部明知大敌当前,却依旧争斗不休。朝堂派系错综复杂,内斗激烈。郑成功虽然功勋卓著,但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也颇为危险。一旦稍有复兴势头,势必引发更激烈的内斗,郑成功极可能被卷入权力斗争甚至被排挤。

因此,在这大势已去的历史背景下,南明无法再扛起抗清大旗,充其量只能吸纳一部分人心。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保持一贯独立性,自然不愿再拥立明朝宗室为帝,任其指手画脚。而郑成功的继承者郑经面对清廷多次招抚,也延续了父亲保持独立的立场,提出“比于高丽”的策略,意图名义上归降,实则保持相当的自主权,这种要求自然难以被清廷接受。

---

二、郑成功未必没有拥戴明朝宗室为帝的心思,但永历帝刚逝,郑成功又猝然去世,使得这种可能性彻底破灭。

郑成功于1661年攻克台湾,战事历时一年之久,期间极其忙碌。更不幸的是,守厦门的世子郑经与四弟之乳母陈氏发生通奸,生下一子,此事令郑成功震怒,曾欲杀死郑经。最终,郑经在两地将领的支持下拒绝执行父命,郑成功本已体弱多病,因气愤加重病情,于1662年五月初八去世,年仅38岁。

与此同时,永历帝朱由榔与太子朱慈煊于1662年初被缅甸国王献给吴三桂,同年6月父子双双被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援救永历帝未果的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不久也忧愤而亡。

随着永历帝、太子朱慈煊、郑成功和李定国的相继离世,南明复兴的最后希望彻底破灭。

从这个时间节点看,郑成功与永历帝几乎同一时期离世,他当时忙于战争与家事,未必无拥立新帝的念头,只是没能付诸实践。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但不可完全否认。毕竟郑氏政权名不正言不顺,如果立一位明朝宗室新帝扛起南明旗帜,或许还有些好处。但郑成功英年早逝,令这种极小的可能彻底消失。

及至郑经时代,更无谈拥立宗室为帝之事。郑经对前明已无感情,更多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

三、即便想拥立明朝宗室为帝,也没有合适的人选。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确有部分明朝宗室藩王随行,但大多无威望,若立其为帝,难以产生实质影响力,也无法有效团结人心。

且重新拥立一位新帝,极可能导致权力分裂,形成两个中心,甚至引发流血冲突,反而会弄巧成拙。

不过倒是有一位相对合适的人选,即鲁王朱以海,曾任南明监国,拥有一定政权基础,且有张煌言等重臣支持。但由于鲁王与隆武政权之间的旧怨,郑成功与他矛盾不断,甚至不允许其进入台湾,只得居住金门,因而不可能拥立鲁王为帝。

到了郑经时期,鲁王更是连生活都难以为继。郑经停止了鲁王的“宗禄”,导致鲁王生活拮据,最终于同年十一月病死金门,明朝宗室再无可用之人。

如果当时有一位既具威望又好控制的宗室藩王,郑氏政权或许会考虑立其为帝。毕竟永历政权刚覆灭,南明的影响力尚存,再立新帝扛大旗仍有一定积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郑成功与鲁王朱以海之间的矛盾在当时是公开且严重的。据《明史》清修本记载,鲁王被郑成功所害:“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朱以海遁入海,久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怠,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不过这一说法可能信息有误,更可能是清朝以郑成功与鲁王的矛盾为切入点刻意渲染。

1959年金门发现鲁王真墓,确认其系病死,而非被杀。

---

四、再拥立一位皇帝,虽有益处,但弊端更多。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时,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正是避免过早称王称帝引来元军集中围剿。若早自称王帝,元军必先全力攻灭。

明清交替时期同理,清军重点攻打永历政权,因为永历帝代表着前明正统,是清廷争取民心的最大对手。只要永历帝存在,清廷统治便难以稳固。

同样,郑氏政权若再拥立一位新帝,自然能起到团结人心的作用,但也会成为清廷重点打击的对象,恐怕难以维持长久统治。

---

总结而言,郑成功一生堪称英雄豪杰。在明末清初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虽未能笑到最后,但收复台湾的伟业,仍然令人敬佩。虽有私心,然人无完人,不能因小瑕疵否定其整体功绩。总体来说,他实至名归“海外孤臣”的美誉。

感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欢迎持续关注更多独到视角与原创内容。

---

这样改写,你觉得如何?如果需要,我还能帮你调整语气或风格。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蜀... 通常人们说,曹魏得天时,孙吴得地利,蜀汉得人和。在刘备时期,蜀汉的确人才济济,武有五虎上将,文有卧龙...
原创 狗... 亲爱的你: 我叫狗剩,是东汉末年一个佃农。此刻,我病卧在茅草屋中,感觉生命正一点点从这具枯瘦的身体里...
中国4位鹰派人物,有人扬言灭掉... 一提起 “鹰派”,不少人第一反应是美国那种咄咄逼人的侵略性,可中国的 “鹰派” 从来不是这路数。 他...
原创 袁... 袁术为何敢于自称帝王?这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麾下拥有五位十分出色的猛将,其中有一位更是堪称无...
原创 曹... 曹操用一个小计策试探司马懿,轻易发现了司马懿心中的野心。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虽然...
原创 曲... 从某种角度来看,孙策的成功标志着庶民对汉末士大夫精英阶层的胜利。他得到普通百姓的支持,击败了由士族阶...
原创 当... 前言: 华佗被尊称为“医圣”,因其出色的医术和独特的手术方法为后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
原创 “... 西周灭商后,建立了封建制度,将宗室子弟、异姓功臣以及圣贤后裔封为诸侯王,形成了数百个诸侯国。经过春秋...
原创 永... 公元1402年,刚刚登基的朱棣展开了对建文帝朝臣的大规模屠杀,尤其是以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为代表的文...
原创 李...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其杰出的文治武功与丰功伟业而被世人铭记。然而,这位帝王的早逝,却成为了一...
原创 朱... 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位英明而勇敢的皇帝,他的名字叫朱元璋。朱元璋治理着一个庞大的帝国,然而与其他许多皇...
驻藏大臣制度: 清代治理西藏的...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市场星报) 在拉萨八廓街大昭寺北侧,一座看似普通的藏式建筑门前屹立着两只石狮...
原创 廖... 廖耀湘,湖南邵阳人,是一位全程参与了八年抗战的国民党中将。他身上既有书生的气质,又有战将的胆略,长期...
青州风格佛像艺术展长沙开幕 一... 中新网长沙11月21日电 (邓霞 贺靖婷)“东方微笑——青州风格佛像艺术展”21日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
原创 1... 两宫回銮又称“慈禧和光绪从西安返京”,指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结束庚子逃亡,...
“最干净的,最危险”:赵构为何... 《绍兴十二年》 夏坚勇 著 官家的心事 (节选) 官家这些日子有些纠结,到年底了,宫里宫外都在忙着准...
我在美国生活了5年 2025、11、21日 题目:我在美国生活了5年 作者:佚名 五年。 这个数字听起来不算长,但足够...
原创 1... 看历史老照片,品百年沧桑巨变。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一个搜集整理老照片的博主。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1...
原创 历...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漫长的岁月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尤其是那些名将,他们无论是在扩展疆域,还...
原创 张... 记得2006年的时候,我看过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叫《雄关漫道》,讲的是红军的红二、六军团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