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期间,曾多次发起北伐,总共进行过五次,其中第三次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这五次北伐的战果各有优劣,但真正让蜀汉扩展领土的,唯有在第三次北伐中成功夺取了阴平与武都两个郡。这两个地区,位于汉中西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原本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更糟糕的是,在汉中之战期间,曹操曾强行迁走武都一带的居民,导致这两个郡的居民数量大幅下降,经济价值随之减弱。随着曹魏建立后,魏国防线的重心逐渐转向了祁山一线,阴平与武都的战略地位逐渐被忽视,几乎被遗弃。
因此,许多人认为,诸葛亮攻占这两个地区,仅仅是为了弥补前两次北伐未能取得明显成果的不足,为了鼓舞士气才选择出兵,这两个地区对于蜀汉来说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然而,虽然阴平与武都的经济价值确实有限,它们的战略意义对于蜀汉来说却非同小可,诸葛亮这一举动实际上具有深远的军事战略意义。
首先,阴平与武都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尤其是阴平,几乎与汉中盆地在同一纬度。若从武都出发,魏军不仅可以威胁汉中,而且如果曹魏军从阴平南下,借助阴平小路,可以绕过蜀汉重兵防守的汉中,经过葭萌关或者剑阁后,直抵川中。虽然阴平小路险阻重重,不易通行,但这条路线并非完全不可能被魏军利用。后来,邓艾就曾成功穿越阴平,凭借钟会牵制住蜀军主力,借助剑阁西面分兵南下的战术,才得以完成偷渡,突破蜀汉防线。这一事实证明,阴平小路确实具备潜在的战略价值。
当蜀汉占领阴平与武都后,魏军若想再次利用这一路线进攻蜀汉,就必须首先重新夺回这两个郡。这对于魏军来说,意味着他们要投入更多兵力去攻占这些地区,而这将大大影响到其他方向的军事部署。事实上,当曹真和曹爽多次发起北伐时,他们都集中兵力进攻汉中,未曾分兵攻打武都和阴平,这也使得蜀汉在这一侧的防线得到了相对安全的保障。
当然,随着魏国经济的恢复与军事力量的提升,曹魏的国力逐渐超过蜀汉,魏军也具备了多路进军的能力。比如在司马昭发动的灭蜀之战中,邓艾与诸葛绪分别率军进攻武都和阴平。然而,在诸葛亮主政期间,阴平与武都依然对于蜀汉的西部防线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汉中发起的北伐线路有很多,比如通过祁山进攻陇右、经过褒斜谷攻占陈仓、眉城、武功等地,或是走子午谷直取长安等。相比之下,若从武都出发攻打祁山,不仅路程缩短,且可以利用西汉水路进行粮草转运,避免了山路运输的困难,极大提高了补给效率,也有利于北伐的持续推进。
此外,武都还能够作为进军羌中地区的跳板。羌中地处西北,胡人较多,蜀军可以拉拢羌胡各族,结成同盟。通过吸纳那些对曹魏不满的羌人和胡人,蜀汉可以增强自身实力,甚至能够借此对魏军构成威胁。事实上,魏延和吴懿曾从武都出发,西入羌中,成功击败了雍州刺史郭淮。蒋琬时期,也多次指派姜维走此路线深入羌中。而在姜维执掌蜀汉军权后,他也曾数次通过武都北上,招降胡人首领如白虎文与治无戴,同时发动北伐,取得了一定的军事成效。
因此,尽管阴平与武都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贫瘠,经济发展不显眼,但对蜀汉而言,这两个地区依然是战略意义重大的重地。诸葛亮出兵夺取阴平与武都,并非单纯为了鼓舞士气,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军事决策,为的是确保西部防线的稳定与未来北伐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