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进攻,数百万德军在数千公里长的苏德战线上,猛然向苏联发起攻击。回顾这一历史事件,许多历史学者和读者总会心生疑问:为何德国不趁英国尚未灭亡之际,就主动挑战另一个强敌,偏偏要选择与苏联对峙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早已制定了名为“大雷雨计划”的战略。此计划表示,若德国不主动进攻,苏联也会在不久后主动发起对德国的攻势。不过,至今这一计划的具体细节和真实性依然无法确认。
要理解这一历史转折,我们不能忽视“大国陷阱”这一概念。在欧洲历史上,曾多次上演过这种局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修昔底德曾提到:“新兴大国的崛起,往往会引发与旧有大国的冲突”,这便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换句话说,任何新兴强国的崛起,往往不可避免地要与旧有的强国发生碰撞,决定谁主沉浮。
历史中“大国陷阱”层出不穷,每当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往往就意味着冲突的开始。比如,1585年至1604年的英西战争,英国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取代西班牙成为全球海上霸主。再如1775年到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北美十三州与大英帝国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获得独立。接着是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英国和法国联手击败了逐渐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保住了原有的强国地位。
此外,1898年美西战争更是标志着美国从新兴国家跃升为世界大国。在此战争中,美国击败西班牙,获得了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等战略要地。再到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与奥匈帝国等新兴力量,为了争夺殖民地资源引发了战争,最终德国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而奥匈帝国解体。英国和法国继续保持传统列强地位,美国则借机崛起为世界新霸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接受了《凡尔赛和约》中的苛刻条款。德国的东普鲁士变成了飞地,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甚至莱茵兰被设为非军事区。再加上波兰的西扩,立陶宛的独立,德国的腹地遭到了彻底瓜分。这一系列的领土失落,使得德国人难以甘心。20年后的1939年,德国借助闪击战卷土重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二战初期,当德国通过闪击战迅速击败了英法联军后,英国退守本土,失去了对欧洲大陆的控制。然而,德国在继续扩张过程中,发现来自苏联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希特勒决定提前发起进攻,扫除东方的潜在威胁。此时的德国,面对即将崛起的苏联,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实施了“巴巴罗萨计划”,期望在苏联尚未完全准备好之前,先行击败对方。
二战后的世界依然无法摆脱“大国陷阱”。苏联与美国联手打败了德国,然而双方的竞争并未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新的冷战随之而来。与德国和英国的恩怨不同,苏联和美国并没有直接的仇恨。美国作为一战后崛起的国家,虽曾与苏俄有过合作,但两国之间并未产生深仇大恨。战后的合作很快转变为对立,冷战随之而来,双方在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展开激烈较量。
随着苏联解体,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更加强化。然而,另一个“大国陷阱”也悄然降临:日本的崛起。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繁荣一度让世界瞩目,特别是东京的房地产价格一度高到惊人,甚至有评论称“一个东京的房地产价值相当于整个美国”。美国为了遏制日本经济的持续扩张,通过多次协议手段,如《广场协议》等,迫使日本承受巨大经济压力。
从二战后的历史脉络来看,德国在二战期间确实认为,德国和苏联注定会发生冲突。德国的目的是通过闪击战迅速消灭准备不足的苏联,以便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战略主动权。历史在不断重复,“大国陷阱”这个看似永恒的规律,再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