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 • 五月十六
文 | 返吾老人
昨天看到“考古中国”公众号转发了《光明日报》关于秦“菜药”刻石的新闻,顺手就转发了。因为近来刚完成一项关于汉碑刻字技术发展历史的论文(李跃林,汉魏晋碑刻技术的发展和风格体系,《书法学刊》2025年第三期,将发表),马上就想怎么样搞到更为清晰的照片。
上班之前就看到相对清晰的照片,花了几分钟看了一下细节。至少这些细节足以揭示其制作工艺,故急就此文。
下面是“采药”刻石的清晰图片。
“采药”刻石照片一。来自网络。
“采药”刻石照片二。来自网络。
“采药”刻石照片三。来自网络。
不难看出,“采药”刻石点画有三大特点,一是点画粗细均匀且入石较浅;二是线条的两侧即使在扭曲处也基本平行,如照片一中的“仑”字的几个横,和照片三中右上两横;三是线条两边都有明显的崩裂。
这样的效果,最可能是以平口刀直接入石而刻出,一次刻成一个点画,这样线条自然、粗细均匀,刀痕宽度决定于刀的宽度而两侧自然平行,并在刀口两侧都有不规则的崩裂。又因刀口与石接触面大,镌刻阻力大而不会入石太深。
这一刻字技术,按照笔者对汉碑的刻石技术的梳理,最早见于徐州《龟山楚王墓塞石铭文》。到东汉仍在使用,如新出的成都《李君碑阴》。图 见下图原石照片和拓片的对比。尤其是《龟山楚王墓塞石铭文》的局部线条,与“采药”刻石全无二致,采用的是同样的刀法无疑。
徐州龟山楚王墓塞石(前174年)局部照片和拓片。
《李君碑阴》(133年)原石照片和拓片,成都博物馆。
此种刻法,因为线条边沿的崩裂,不能把控刻制效果,东汉中期以后为别的工具或方法所替代。为了简便而制作的碑刻,或用锤凿法(《五凤元年刻石》(前56年),崩裂更为厉害,或使用圆口刀,如《石门颂》(148年),线条少有崩裂但仍有不自然的扭曲。在更为繁复的平底法和双刀法的发展之后,至少在成熟的汉代碑刻中,这种平口刀平入的方法基本不再使用。
《五凤刻石》
《石门颂》,148年
汉代以后的碑刻,草率的摩崖碑刻,多用单刀或锤凿;高级的则使用双刀或圆口刀。双刀或圆口刀,需要炼钢技术的发达和工艺的改革。在有双刀技术和圆口刀工具的条件下,“采药”刻石的平口刀平入的方法,效果不可控,吃力不讨好,就被淘汰了。也就是说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平口刀平入的刻字方法,大约在东汉被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采药”刻石中竖的效果与横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如照片二的“仑”字的竖皆模糊不清,或非一人,或非同一工具所制,或因石质各向异性,是值得仔细研究的。
秦代已经有可用于刻石的发达的青铜技术和初级的冶铁技术,可以参考如下两件可靠的秦代刻石照片,一是泰山刻石,二是琅玡刻石。
《泰山刻石》照片,泰安岱庙。
《泰山刻石》拓片。
《秦琅玡刻石》照片,国家博物馆。
《琅玡刻石》拓片。
这两件刻石虽然可靠,但都是历尽各样坎坷,已经不能保证可是仍是原来的面目。但《泰山刻石》显然为单刀凿刻,线条有不规则但十分自然扭动并呈粗细变化,如三个“臣”字都是如此。《琅玡刻石》线条较为粗壮,其粗细变化极不规则,有几处不合理不合群,如图中左第三行“昧”字,但总体制作方法似与“采药”刻石的平口平入刀法相近。
因此,根据刻字技术特点的排比,“采药”刻石不会晚于东汉。
当然,这一结论是依据所见碑刻照片的推理。如果能近距离直接观察上面所举碑石原石并扩大样品范围,或可以得出更为可靠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笔者提出的证据和方法,也许可以为研究者开拓新的思路。
至于上面提到的各种刻碑技术的发展,请参考前面作者将要发表的论文。
李跃林 自号返吾老人。物理学博士、美国阿岗实验室研究员、北美四海书院院长。
| 物理 | 书法 | 读书 | 诗词 |
| 创作 | 教育 | 交友 | 篆刻 |
欢迎来返吾庐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