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多民族国家中的沟通人物:以元代宫廷及政府中的译职人员为核心
迪丽瓦拉
2025-09-19 07:32:43
0

当然,下面是对你提供文章的逐段改写版,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译职人员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宫廷系统,另一类则属于政府机构。这两类人员的性质截然不同,职责和身份各有侧重。宫廷中的译职人员又细分为两种:一是怯薛成员,二是经筵中的译讲官。

经筵制度始设于泰定帝年间(1324—1328),时间较晚。它主要是为帝王提供学术译讲服务,与政府日常行政运作没有直接联系。经筵的译讲官多由普通官员中选调而来,不属于专职的翻译人员,因此其身份和职责与政府的译职人员有所区别。

怯薛是蒙古传统政治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大蒙古国时期,怯薛不仅是大汗的亲卫队、皇家家务机构以及大中军的合体,更是帝国中央行政的核心机构,同时兼具质子营和政军干部学校的功能。怯薛成员,被称为“怯薛歹”,多是统治阶层的子弟,通过入充质子制度选拔任用。

尽管忽必烈采纳了中原的政治体制,宫廷依然保留着蒙古传统文化的坚固堡垒。怯薛虽然不再担当中央行政和大中军的职责,但其原有的诸多功能依然被保留,没有被削弱或废除。

怯薛歹成员仍以官宦子弟为主,继续执行皇室的各项家务工作。皇室在召见大臣、商议朝政时,各种类型的怯薛执事轮流值班参与。出身于怯薛的省、院、台官员也必须轮值,并陪伴帝王参与重要决策。在蒙元政权汉化的过程中,怯薛作为最具贵族色彩、最接近权力核心的机构,其影响力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元史·兵志》中详细记载了怯薛各类执事的名称,提及“书写圣旨者称‘扎里赤’”;“为天子主管文史者称‘必阇赤’”。然而文中未提及传达口语的“怯里马赤”,也未提及具体负责笔译工作的译史。未提到怯里马赤,显然是《兵志》记述的一个遗漏,而译史的工作很可能是由必阇赤兼管的。

要了解宫廷中翻译工作的实际运作,必须先考察奏对和诏旨所用的语言和文字。虞集在《送谭无咎赴吉安蒙古学官序》中写道:“过去我曾在文史部门,得以进入禁林,看到廷中奏对的文字和语言,皆用蒙古语表达。那些从内廷传出的命令,都是先以汉字书写,诏书由代言人手中发出,随后配以蒙古语传达,其历史悠久。”

虞集(1272—1348)在文宗朝担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并且教授经筵,对内廷事务非常熟悉,所言可信。但他叙述简略,不能完全反映当时全貌。

虞集所称“廷中奏对文字、语言皆以国语表达”基本准确。换句话说,各部门官员上奏的文书以及廷中君臣的口头应对,皆用蒙古语进行。

奏章必须备有蒙古文本呈递一事,也得到其他史料的证实。《元史·刑法志》记载,五品以上官员呈交奏章时必须用蒙古字书写,并且同时附有汉字副本,以示尊重。

由此可见,朝廷接受的奏章均有蒙古文和汉文两种文本,蒙古文为正本,汉文为副本,宫中的必阁赤不需额外翻译。

虞集还提到君臣间皆以蒙古语相互应对,这与史实和政治需求相符。蒙元初期的诸位君主(包括忽必烈)汉语水平有限,需依赖传译人员;而中后期帝王多为蒙汉双语教育背景,应能流利使用汉语。

但为了维护蒙古民族的尊严,朝堂议事仍以蒙古语为主。汉族大臣中精通蒙古语者不少,如忽必烈时期的参知政事贾居贞(1218—1280)就是“善于蒙古语,大小政务不需传译,皆自行处理”。

色目大臣中尤其是畏兀人,懂蒙语者更多。整体而言,能用蒙古语参与朝议的非蒙古族大臣并不少,因此传译人员的配置依然不可或缺。

1260年燕京行省(即后来的中书省前身)曾制定省规,规定“奏事上前必有宣读和通译人员各一名”。也就是说,奏事时必须携带宣使和通事(译史)各一名以便翻译。此制度是否被后来的中书省或其他机构继承,史料不详。

即便如此,朝廷未必完全信任官衙所派通译,忽必烈接见非蒙古族大臣时,必有怯薛中的怯里马赤随侍。

从《秘书监泰》中的两份文件可见:至元十年(1273年)九月十八日,秘书监丞札马剌丁于万寿山浴堂底层,爱薛做怯里马赤奏章;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十一日,本监官焦秘监、赵侍郎及司天台鲜于少监一同在皇城暖殿,董八哥做怯里马赤奏章。

札马剌丁为回回族人,焦秘监为焦友直,赵侍郎为赵秉温(1222—1293),鲜于少监亦应为汉人,他们大多不通蒙语,故需借助舌人。

札马剌丁的怯里马赤爱萨(1227—1308)原为拂林人,来自叙利亚西部,“通晓西域多国语言及医药星历”,多次被派遣到远方使节。伊利汗国史家拉施特称其为“Isa kelemechi”,意为“怯里马赤爱麝”,显示他曾拥有怯里马赤头衔。

他以语言和星历专长为回回天文学者札马剌丁担任传译,非常适合。为焦友直传译的“董八哥”,即董文忠(1231—1281),出身汉军世家董氏,长期供职宫廷,忽必烈视其如家人,因其担任行人,俗称“董八哥”,他应精通蒙古语和汉语。

文忠和爱萨任传译时,官职分别为符宝郎和领广惠司事,均为重要职务,担任怯里马赤应是其在怯薛轮值时所任工作。

除去轮值的怯里马赤外,怯薛中还有专职怯里马赤。如前引唐兀人朵吉之后裔搠思吉、星吉和僧吉陀之子秃儿赤,均继承怯里马赤职务,且世袭。此类怯里马赤为怯薛中职务,不同于政府官职的怯里马赤,后者非世袭。

关于怯薛中怯里马赤的具体人数,因缺乏史料已难考证。

关于朝廷颁布诏旨所用文字,虞集说“德音自内发出,皆以汉字书写,诏诰由代言者发出,随后附以蒙古语”,仅部分正确。

实际上,诏旨并非都以汉文为原文,蒙古文为副本。《经世大典序录·帝制》载,国朝以蒙古语训敕称“圣旨”,由史臣代言的称“诏书”。

《序录》亦由虞集主撰,叙述较为清晰。由此可见元廷颁发诏旨分两类:以蒙古文为正本的“圣旨”,以及以汉文为正本的“诏书”。

蒙古文圣旨由怯薛中的扎里赤、必阇赤或蒙古翰林院“写圣旨必阁赤”撰写,并译为汉文;此类圣旨不经中书省,称“内降旨”,数量较多。

现存的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新... 1942年秋季,凌少农,这位外表看起来颇为富贵的商人,踏入了新安镇丰田洋行的大门。实际上,他是新四军...
原创 三... 梁启超与李蕙仙、王桂荃的复杂情感历程 梁启超,知名的清末维新派领袖,曾深深爱上了年轻聪慧的翻译官何蕙...
原创 北... 好的,我会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段落语义不变,同时加入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以下是改写版本: ...
原创 1... 日本是一个面积小巧的岛国,然而它在亚洲的地位却从未低下,甚至曾一度成为亚洲最具军事实力的国家之一。日...
原创 毛...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毛主席无疑是一...
原创 袁... 袁盎,楚国人,西汉时期一位卓著的大臣,以其果断、直言敢谏而知名。他与晁错的政治对立更是广为人知,尤其...
原创 澶... 好的,我帮你对这篇文章进行改写,保持每段原意不变,并适当增加细节描写,字数变化不大: --- 澶...
MiniMax逆着商汤过河 文|新立场 25年刚过半,“AI六小虎”的称呼仿佛成为了一个过气梗,DeepSeek横空出世,改写...
原创 刚... 1886年寒冬的一个清晨,光绪帝的两位老师翁同龢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此时正是腊月,街头人来人往,空气...
20世纪上半叶欧美学者对中国石... 从19世纪末开始,石窟寺作为中国的一项重要文化古迹受到外国学者与探险家的关注。本文回顾并梳理了20世...
原创 一... 当然,下面是你提供文章的改写版,保持了原文的意思和段落结构,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原创 唐... 好的,我会保持文章的总体字数变化不大,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并改写每段内容,确保语义不变。 --- ...
原创 为... 麋芳、傅士仁与郝普,皆为三国时期蜀汉在荆州地区掌管要务的太守。彼时东吴大都督吕蒙突袭荆州,三人竟一一...
原创 苏... 在2006年的莫斯科,国际音乐大厦内一片灯火辉煌,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正为自己庆祝七十五岁生日...
原创 日... 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历史悠久而复杂。自古以来,两国间的摩擦不断,部分原因在于日本地处岛国,资源相对匮...
原创 秦...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字数变化不大。 ---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
原创 伊... 628年,一位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座下弟子的人:阿卜杜拉·本·哈扎菲为波斯皇帝霍斯劳二世带来了一封奇怪...
原创 八... 1900年冬天,北京的胡同里,寒风透骨,一个贫寒人家的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倪志亮。谁能想到,这个出身...
原创 被... 说起商鞅,估计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 “车裂” 那惨烈的结局。这哥们一辈子跟秦国死磕,把一个边陲小国愣是...
原创 唐... 中国历史上,每当天下动荡,英雄豪杰便纷纷涌现,几乎每个乱世都会诞生一些令人铭记的传奇人物。秦末的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