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矛盾的铁血治贪:杀了十几万贪官,为何结果却是越治越贪?
迪丽瓦拉
2025-09-19 12:05:04
0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每段语义保持不变地改写一遍,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内容长度不会有太大变化。

---

如果要问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治贪最为严厉,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几乎可以算作第二,恐怕没有哪个皇帝敢自称第一。

然而,若论我国哪个朝代的官员贪腐问题最为严重,能与大明相比的,也许只有延续了大明制度的清朝了。

朱元璋出身贫寒,内心怀着根除贪官污吏的坚定决心。可为何他不仅未能如愿彻底铲除贪腐,反倒在无意间为腐败的滋生埋下了伏笔呢?

在如今这个“穿越”文化盛行的时代,先给大家普及一条“硬核”知识:假如你想穿越到古代做官,无论去哪儿都行,但千万千万别挑大明洪武年间。

那个年代当官,不仅仅是职位难做的问题,更是心理压力的极大考验。

据有真实官场经历的叶子奇在《草木子》一书中记载,洪武年间各级官府大堂的座位旁都会挂一个袋子,专门用来装60两银子以上贪官的“剥皮”刑具,目的是时刻警示官员们忌惮贪污。

这绝非某地的特殊现象,而是全国各府、州、县、卫的统一规定。

而在官府旁边都有一座“皮场庙”,庙里供奉着土地神,庙内摆放着剥皮用的工具。一旦有官员贪污达60两银子以上,就会被押到此处公开剥皮示众,尸体填满干草后挂在大堂公座旁,成为震慑众人的活教材。

这绝不是徒有其表的吓唬人,历史上的“洪武四大案”中的“空印案”与“郭桓案”都与严厉治贪密切相关。保守估计,朱元璋在治贪期间,杀害的官员人数高达十万至十五万之多!

这意味着,几乎每个地方官府的大堂旁边,都足够挂上三五具被剥皮的尸体,以此震慑潜在的贪官。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身为官员,有一天没回家,妻儿带着亲朋好友去官府参观。孩子突然指着大堂旁挂着的“稻草人”好奇地问:“爸爸去哪儿了?”

这样的画面,光想想就令人心惊胆战。

而洪武年间的反贪方式,远非现代人想象中查几个贪官,打打板子了事那么简单。

朱元璋亲自制定的《大诰》规定,查到一起贪腐案件,必须层层追查,挖根到底。

如果知府贪污,且知县行贿,则必抓知县查明贿款来源;知县如供出衙役书办,则继续抓捕追查,直到查出所有涉及的农户和来源为止。

这种追查方式远远超过简单的“诛九族”,而是把见面没见面的所有官员,都一一纳入清算范围。

乍看理想,但实施起来却带来巨大问题:一起贪腐案牵连数千甚至数万官员,区域官场“全军覆没”屡见不鲜。

甚至许多官员只是管理不严、监管失职,却被连带株连,冤死无辜。

比如户部尚书滕德懋被举报贪污,朱元璋怒不可遏,当场将他处死,还让锦衣卫剖开其腹部,检查他到底吃了多少“昧良心”的东西。

结果发现,滕德懋肚子里只有些粗粮和野菜……

朱元璋只能长叹一声:“原来是个清官啊!”

尽管明知可能错杀无辜,朱元璋却依然坚持“宁可错杀千人,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持续大规模处死官员。

据史料统计,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九年间,南方两广、两浙、江西、福建等地,几乎没有一个官员能熬过三年任期,大多刚上任不久便因涉嫌贪腐被捕。

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一天不是查案杀官,官员上任时,亲朋好友非但不庆祝,反而哭成一片,仿佛吊丧一般。

朝廷的日子也难过:官员死得太快,新官员又不足,导致衙门运转困难。

对此,朱元璋大手一挥,宣布暂未处决的官员带着刑具继续上班,这种现象称为“戴死罪、徒流办事”,或“戴斩、绞、徒、流刑在职”。

别的朝代的读书人拼命争官,洪武年间的读书人却拼命想避开官场,甚至有人为逃避做官而自残,可见朱元璋的严酷手段有多令人恐惧。

洪武年间当官,除了随时可能被处死,还得准备过清贫的生活。

朱元璋出身寒微,认为为官应当是光宗耀祖之事,地位和名誉都必须得到保障,至于钱财,不应成为动机。

因此,他大幅压缩官员的俸禄,简直到了可怜的地步。

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明朝以俸禄低著称,史学家甚至称“明官俸最薄”。

从秦汉起,官员俸禄按品级分发,明代具体数字如下:正一品年俸1044石,正二品732石,正三品420石……一直到正九品66石。

这个数字有多“寒酸”?

汉代一品官员丞相年俸高达万石,外加每月六万钱。

宋代一品官月俸400贯,还有职田和其他福利。

虽然时代不同,但去掉通胀影响,明代俸禄明显低于前代。

朱元璋不仅取消了自唐代以来的职田福利,还废除了官员子女的荫封特权,甚至不愿意给予退休官员任何“退休金”。

如此低的俸禄,让洪武年间的清官生活十分艰难。

比如陕西著名清官陈观,自己都难以养活妻儿,死后家人差点饿死。

吏部尚书刘菘掌握升迁权力,任职多年家中财产未增,十几年盖着一床破被子,后来被老鼠咬破才换新,布料还被改成了儿子的衣服。

弘文馆学士罗复文性格耿直,深受朱元璋器重。一次朱元璋突然私访,见罗家破败,罗本人正在修补破损的墙壁,妻子搬来不平的凳子供皇帝休息。

俸禄太低,洪武官员的贪污大多无甚价值,许多都是不起眼的小物件。

朱元璋在《御制大诰三编》中记载的贪腐案中,有的贪赃竟是“圆领衣一件、纱巾一条、靴子两双、袜子一双、书四本”等。

说句难听的,这些东西无论是行贿还是私吞,简直寒碜得可怜。

电视剧里洪武年间的清官衣冠楚楚,精神焕发,可实际上,清官十之八九衣着破旧,脸上难见油光,生活穷苦到极点。

朱元璋对官员的严苛手段,即使资本家看了都要流泪,犹太人看了心碎,寡头财阀看了都觉得太残酷。

在朱元璋的高压政策下,大明吏治真得变好吗?

尽管朱元璋对贪官毫不留情,杀了成千上万,且不分贵贱亲疏,只要涉及贪腐就一律处死。

很多人因此以为大明必然清廉,百姓安乐,天下太平。

但现实却并非如此。从洪武元年起,贪腐现象就从未间断,且程度惊人。

王公贵族亲属家奴欺压百姓,抢夺财产的案件频发,强抢民女、杀人夺产的案件更是时有发生。

刑部收钱用死囚顶罪,或收钱轻判、免罪的事例层出不穷。刑狱为国家法治根本都这样,其他部门贪腐更难防范。

印钞局私发宝钞中饱私囊,兵部以抓逃兵为名敲诈勒索,工部工程中上下其手吞没款项……

官员们花样百出,贪得无厌,甚至浙江省征收的钱粮,官员收取金额比朝廷要求高出近50%。

最典型的例子是苏州知府陈宁,为逼百姓缴纳粮款,用炭火烙铁威胁,逾期交纳者直接施以烙铁酷刑。

官员与地主勾结,谎报、瞒报、转移赋税,把原本该他们缴纳的钱转嫁给普通百姓。

贪官污吏与土豪劣绅的联手,使洪武年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据统计,洪武元年至洪武十八年间,大明王朝爆发农民起义超过一百次,平均每年六次以上。

这种频率,不仅新朝难以承受,许多濒临崩溃的王朝也感到羞愧。

根本原因之一是贫穷。

朱元璋给官员的俸禄极低。一个县令一年工资不过90石,折合银两一个月不足5两。

这点钱勉强养家已很紧张,更别说雇佣仆人和衙门开支了。

洪武年间的清官,衣服补丁累累,整年难得吃肉,生活水平连中产阶级平民都不如。

平民都有“饥寒起盗心”,官员如此穷困,又怎会不生贪念?

第二是绝望。

洪武朝的许多贪官根本无视面子和性命,采取“破罐子破摔”式的疯狂捞钱。

他们早已知道自己无好下场,便放手一搏,尽可能多地榨取财富,享受短暂奢侈。

这导致刑场常常人头滚滚,新官未上任,旧官已上断头台。

朱元璋对此感到困惑,亲自编纂的《御制大诰续编·罪除滥设第七十四》中感叹:“朕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杀不尽的贪腐,越治越严重……

朱元璋本意是建立清廉廉洁的新朝代,

但事实上,他之后的大明贪腐不仅没绝迹,反而空前猖獗。

如今网络上有人喜欢做虚拟“群聊”,把不同时代的人物凑在一起。

若真有此事,明清两代读书人恐怕会被前辈们“群殴”致死,即使是贪官也忍不住踹上一脚。

朱元璋严厉的治贪手段,没有打造清廉官场,反而催生了各种“常例”“冰敬”“碳敬”等灰色收入,官场上的灰色贪腐成了公开的秘密。

压力越大,反弹越猛烈,朱元璋时代正是最佳例证。

为何会这样?归根到底就是两字:人性。

朱元璋过于强调手段与权威,忽视了人性最基本的弱点。社会活动中若忽视人性,后果必然惨烈。

虽然他编撰《大诰》,积极发动民间反贪,

但本质上仍是人治,案例处理多不符《大明律》,

皇帝自己都难以守法,却对官吏违法勃然大怒,实在令人讽刺至极。

---

改写完成,你觉得这样可以吗?需要调整哪部分或更细致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新... 1943年3月中旬,黄克诚,新四军第三师的师长,正从电报中阅读着一则消息。当他逐渐读完后,脸色变得愈...
原创 李... 李牧,赵国的名将,战国时期赫赫有名。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挥能力,被后人誉为“战国四大名将”...
原创 长... 1962年,中国做了一件当时全国人民都难以理解的决定——周恩来总理带领代表团在朝鲜首都平壤签署了《中...
原创 三... “三分天下魏蜀吴”,这句形象的描述,实际上掩盖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事实:在汉朝设立的十三个州里,曹魏王朝...
原创 唐... 唐朝数罪并罚制度的探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一个时期,不仅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也在法律体系建...
原创 董...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寻找一位心灵相通的贤妻实属不易,而对于一国之君而言,这样的遇见更是可遇不可求。这或...
原创 1... 1962年,八大元帅齐聚广州,林总占据C位,这是最完整的元帅合影! 今天我们要分享一张经典的历史照...
原创 按... 军衔象征着军人的荣耀,它是根据职位、资历、才干与功勋等多个因素综合评定的。唐朝的历史长达二百九十多年...
原创 商... 在商朝灭亡之后,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姬旦,也就是周公,对商朝历代帝王进行了评价。他曾在《尚书·多士》中...
原创 清... 谈到清朝历史,八旗制度一直是一个充满话题性的话题,尤其是它在清朝政治、社会和军事结构中所占据的重要地...
2000余年前的西汉贵族如何养... 两千余年前西汉贵族如何养生? 不仅能针灸,还炮制出了熟地黄,也能喝上“五叶汤”,快来一起看看海昏侯刘...
原创 民... 关羽(?—220年),字云长,原名长生,出生在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他是东汉末年...
原创 官... 在北宋时期,台谏信息的处理方式可分为两个主要流程:一是通过通进机构的审查,二是皇帝直接的处理方式。台...
原创 庞... 关于庞统的研究,历来较少有深入、系统的解析。笔者此次尝试通过一个系列,全面而细致地剖析庞统的成长背景...
原创 唐...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在保持原意和总字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改写,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写: --- ...
原创 “... 自古以来,开国皇帝在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之后,往往对功臣采取防范措施,尤其是那些具有军事才能的武将,往往...
原创 诸...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司马懿则是魏国的大都督,二人一生互为对手。特别是在诸葛亮...
原创 苏... 历史开讲 有位名人曾言:“平凡的脚步,也能走出伟大的征程。” 钰姐深以为然。 在清史上,有一位女性...
原创 毛... 1951年,毛主席在听取济南市委书记谷牧的报告后,开始和他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毛主席广泛阅读...
转发:【家风家训】周恩来的家风 周恩来家风 周恩来从不浪费一钱一物,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穿的是补丁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