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张骞足迹探寻丝路故事 陕西学者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
迪丽瓦拉
2025-09-19 23:03:31
0

本报记者 赵茁轶 王熙

“这是一个讲了2100多年的故事。公元前2世纪,汉朝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寻找月氏。”6月5日,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国立大学讲课时说,“如今,我们沿着张骞的足迹继续探索。”

近年来,陕西考古人筚路蓝缕、奔赴丝路,编织起一张覆盖中亚的考古网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为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中国方案”。

“丝绸之路研究要有‘东方视角’”

“中国境内月氏的考古文化遗存在哪里?”

“要知道,中国才是月氏的故乡。”

……

1991年6月,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樋口隆康在西北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让王建新记忆犹新。

月氏在《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但其考古学文化遗存究竟在哪里,始终是一个谜。

关于月氏的研究是国际历史学、考古学的重大学术课题。关于丝绸之路的考古研究此前是国外学术界的专属领域,中国考古界难以涉足。

“月氏在何方”的问题在王建新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于是在1999年,王建新带领考古队自陕西出发,走进苍茫大漠,探寻古老记忆。

古代游牧民“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的观点在学术界影响深远。过去中外考古学家在研究古代游牧文化时,往往忽视聚落遗址的存在,只对墓葬进行发掘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考古队在新疆东天山地区确认了我国最大的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石人子沟(东黑沟)遗址群。

长期进行实地考察的王建新等人在一次次寻觅中,提出了“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论,改变了学术界长久以来的观点。

要想证实该理论,就必须找到西迁中亚的月氏遗存来实证。2009年,王建新带领考古队走进中亚,成为首支走出国门开展丝绸之路研究的中国考古队。

王建新带领的考古队探索出“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找到了古代康居和西迁后的月氏文化遗存,明确了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学特征及其迁徙演变过程……这些成果对国际学术界的一些流行观点甚至写入教科书的结论提出挑战。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起点位于长安。因此,丝绸之路研究要有‘东方视角’。将东西方视角相结合,才能全面认识丝绸之路,还原其历史。”6月24日,王建新告诉记者,“随着更多中国学者的加入、多学科新技术的运用,丝绸之路研究的现代化水平和阐释能力大大提升。建立中国特色的丝路考古研究范式,有助于提高我国考古学界在丝路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科学第一,友谊长青”

2013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积极开展联合考古。

今年6月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赴哈萨克斯坦考古队现场负责人丁岩来到哈萨克斯坦,开启新一轮发掘工作。

“多年来的联合考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丰硕成果,揭示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早期铁器时代)等多个时代的遗存。”丁岩说。

自2017年起,哈萨克斯坦拉哈特遗址调查、伊塞克M8号大型墓葬发掘、恰伦河流域区域调查便是中哈考古队的重点项目。目前,中哈联合考古队已发掘出高台遗址、聚落遗址及多处墓葬,为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变迁、民族融合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我们从中国同事那里看到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彼此交流、互相学习让我们取得更多研究成果。”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古丽米拉说。

2017年,中方考古人员初到拉哈特遗址开始发掘工作时,附近的牧民常因好奇来到考古工地。一位牧民告诉考古队,他要送一只羊作为礼物。这是当地牧民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当天,这位牧民盛装出席了考古队的午餐,与中方队员一起享用美味的羊肉,并接受了考古队赠予的茶叶。

“语言的隔阂并未成为交流的障碍,热情友好的哈萨克斯坦人总是友善地对待我们。”丁岩说。

中方考古队员与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研究员图列克交流时,会用手势比画、说简单的词语,即使这样简单的交流也能解决许多问题。附近一名牧民经常骑马来到考古工地,和中方考古队员们聊起天便止不住话匣子。

“这些小细节既让调查工作充满了欢乐与温馨,又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友谊。”丁岩说,“我们一直秉持‘科学第一,友谊长青’的原则。在常年并肩合作中,中哈联合考古工作者结下了深厚友谊。希望这份珍贵的感情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把关于文明互鉴的故事讲好”

“很高兴能为中乌考古领域的科学交流作出贡献。”西北大学博士生、乌兹别克斯坦—中国联合考古队成员比龙说。

比龙是王建新的学生。多年来,王建新和团队专家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不乏来自中亚的学生。作为最早一批加入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的乌兹别克斯坦籍留学生,比龙不仅是考古队的得力干将,还是保障大家在当地生活的好帮手。

每次考古队到达驻地之前,比龙都会提前准备好各种物资。由于遗址所在地拜松市条件有限,考古队的饮食较为单一。比龙一有机会就帮大家改善伙食,亲自采买食材、擀面、拉面,为大家准备地道的费尔干纳拉条子。比龙不仅为中方人员解决了工作和生活上的许多问题,还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乌兹别克斯坦的文化传统,增进双方友谊。

在导师王建新的悉心指导下,凭借自己通晓汉语、俄语、乌兹别克语以及掌握考古专业知识的优势,比龙与考古队队员共同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2020年,比龙硕士毕业后,进入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国立大学工作,把在中国高校和中国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乌兹别克斯坦的学生。他常对学生说:“我的学习成长经历就是中乌两国友好交往的见证。”

2021年8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申报的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正式获批,目前已与中亚国家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合作。

一条新的文明对话通道已然畅通。

“考古队员们还在沿着张骞的足迹前行。”王建新说,“我们要把关于文明互鉴的故事讲好。”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曹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八... 三国时期归晋,历史迎来了统一,但这次统一在中国古代史上引发了不少争议。其一,司马家族的崛起是在曹魏政...
原创 中... 这座矗立在旅顺口区的白玉山塔,表面看去只是一个高耸的石质建筑,可它背后的故事却牵扯着百年侵略史和国家...
原创 嘉... 前言 在那个一切都依赖人力的年代,如何才能修建一座宏伟的关隘工程呢?嘉峪关长城便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
原创 火... 标题:从土葬到火葬:中国历史上死亡方式的演变与现代观念的变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死亡的态...
原创 史... 你以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朝代是秦朝或汉朝吗?或者是繁荣的唐朝?其实,还有一个朝代,它在文治上超越了汉朝...
原创 中... 话说中国现在啥都造得出来,航母下水,高铁到处跑,火箭上天,就连芯片也在追赶,可偏偏消防车这玩意儿,还...
原创 倘... 前言 韩信是楚汉争霸中,刘邦最得力的将领之一,堪称刘邦手中的重要棋子。在刘邦从韩信手中收回所有精锐...
原创 大... 要问秦国历史上第一功臣是谁,有人会提到当年的百里奚,认为他帮助秦穆公称霸西戎,若不是他的帮助,秦国未...
原创 刘... 刘备,作为汉末三国时期与曹操、孙权并立的三大英雄之一,凭借其过人的英雄气概吸引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而刘...
原创 朱... 中国历史上几百位皇帝中,只有朱元璋和刘邦的经历最为相似。他们都出身底层,靠自己的努力一路征战统一天下...
原创 明...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突然决定将已经退休多年的韩国公李善长从家中抓出来并杀掉。李善长被处死时,罪名...
原创 梁... 综述 提到梁山108好汉,大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他们那种忠肝义胆、行侠仗义的形象。在小说设定的那个贫困...
原创 古... 古代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英勇的猛将,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的非凡勇力与智慧,使他们成为不朽的传奇。华夏五千年...
刘备为何白白在新野待了7年 公元201年到208年,刘备在新野足足待了7年。 似乎什么都没做。 为什么会待这么长时间? 主要有三...
原创 朱...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通过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但实际上,元朝的版图要比朱元璋的明朝广阔得多。那么,为什么...
原创 唐...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朱前疑,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但因为擅长拍马屁,最终从平民一跃成为了五品官。这个...
原创 岳... 宋高宗赵构当皇帝的过程充满了波折。他本来并没有成为皇帝的机会,哥哥钦宗已经当上了皇帝,他自己只是一个...
原创 杀... 三国时期,提到孙权的猛将,吕蒙一定是绕不开的名字。他不仅成功夺取了荆州,还打败了关羽,成为东吴的风云...
原创 为... 今天我们来谈谈古代的捕快。通过影视剧中的表现,大家对捕快应该并不陌生,而且许多人也可能会把他们和今天...
原创 结... 曾国藩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他是湘军的创立者,成功打败了太平军,帮助大清王朝延续了五十年的命运。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