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厚葬风俗盛行,这种做法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古人认为,活着的人应当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已经去世的人,子孙后代为了确保先人死后也能享有生前的待遇,往往竭尽所能将死者生前所用的物品随葬。这个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现代人已经不再将贵重物品放入坟墓,而是选择用常用品陪葬,但古代的墓葬则极其奢华,尤其是帝王的陵墓,往往豪华至极。甚至有些帝王在刚继位时便开始为自己的死亡做好准备,而秦始皇嬴政便是其中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秦始皇刚继位时,便在郦山开始修建自己陵墓的壮丽景象。秦始皇动用了超过七十万名劳工,力图打造一个极尽奢华的陵墓,而其中的陪葬品更是搜刮了民间的各种珍奇异宝。这种举动为后代的帝王们开创了奢华修建陵墓的先例,可以说,秦始皇在豪华墓葬建设上的投入,不仅堪称奢侈,也是古代墓葬文化的一个标志。
正因如此,古代的厚葬风俗为现代人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依据。许多陪葬品,几乎都能讲述那些历史的故事和过往的荣耀。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开始盯上了这些墓葬,图谋通过盗墓走向人生的巅峰。如今,虽然盗墓不再如以前那般盛行,但盗墓依旧是一项需要极高技术和谨慎的“工作”。毕竟有些陵墓内部机关重重,稍有不慎,就可能丧命,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写的秦始皇陵一样: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因此,熟悉陵墓结构是盗墓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即便熟知墓葬构造,盗墓的风险依旧不可小觑。有时,即便对墓葬的结构了如指掌,盗墓的风险依然如影随形。尽管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详细描述过秦始皇陵的结构,但至今没人敢轻易挖掘。既然如此,便会让人疑惑:参与修建陵墓的工匠被秘密处死,那司马迁为何会如此详细地知晓陵墓的构造?
从历史记载来看,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堪称最为详细。他曾写道: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始皇陵自地表深挖至水源处,然后用铜封住水流,最终将棺椁放入其中,墓葬的构造仿照了咸阳,内里埋藏着秦始皇生前所珍藏的奇珍异宝。如此奢华的陪葬品,必定吸引了无数人的贪婪目光,为了保护陵墓的安全,工匠们还设计了许多机关。司马迁提到: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这些精密的机关能够在被触发的瞬间,自动发射弩箭,直接射向入侵者。除此之外,司马迁还记录了更多关于秦始皇陵内部的细节: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段描述表明,秦始皇陵的内部利用水银模拟了江河海洋的水流,并通过巧妙的机械装置进行水流循环。同时,利用人鱼脂肪制作的蜡烛在其中点燃,能够长时间不熄灭。为确保陵墓的秘密不外泄,那些参与修建陵墓的工匠,绝大部分在陵墓建成后被秘密埋葬,以确保其中的结构不外传: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尽管如此,司马迁的记载却引发了一个疑问:既然参与修建陵墓的工匠都被处决,那么司马迁又是如何了解其中的构造呢?难道他曾进入过秦始皇陵吗?显然不可能,毕竟自秦始皇陵建成后,几乎没有人敢进入过其中,司马迁作为一位文人,显然不具备进入陵墓的条件。那么,为什么他能够如此准确地描述陵墓的内部呢?
有几个可能的解释。首先,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距离秦始皇的统治并不遥远,他很可能通过秦朝遗留下来的史料或是当地人的口述,知晓了陵墓的构造。其次,秦始皇陵的修建历时四十多年,在此期间,参与工程的工匠不断更换,最终被殉葬的工匠只是最后一批,早期的工匠更有可能知晓陵墓的内部结构。再者,秦始皇陵在建造之前,必定有过详细的设计图纸,而西汉初年,萧何曾下令严密保护秦始皇时期的档案,这其中或许就包括了陵墓的设计图。作为史官,司马迁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资料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司马迁并未亲自进入过秦始皇陵,但他在编纂《史记》时,可能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走访了许多曾经更换下来的工匠。因此,司马迁所描述的秦始皇陵并非完全凭空想象。事实上,现代对秦始皇陵的勘测也证实了他部分记载的准确性。例如,陵墓中的水银含量确实非常高,与司马迁所提到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相符。至于他的其他描述是否完全准确,我们仍需等待未来的考古工作进一步揭示。
尽管如此,关于秦始皇陵的完整发掘与保护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我们无法预知何时能够揭开这座古代奇迹的面纱。或许,未来的某一天,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保护措施的完善,我们能真正了解秦始皇陵的神秘面貌,但在此之前,保持陵墓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依然是最为妥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