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提到“靖康之耻”这个历史事件,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可能会有人疑问,北宋的灭亡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我们称其为“靖康之耻”,而非“靖康之败”?而金朝为何能在十年内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冷兵器研究所将展开系列文章,详细剖析这段历史。本文首篇将聚焦北宋末年,讲述宋朝与金朝签订的“海上之盟”,这一协议原本是为了共同攻打辽朝,同时帮助宋朝夺回燕云十六州旧土的计划。然而,1122年,在金军的猛烈攻势下,辽朝天祚帝仓皇逃亡,国家的分裂为宋朝提供了机会,然而,这场军事行动不仅以失败告终,还暴露了宋军指挥体系的严重问题,为日后的“靖康之难”埋下了祸根。
宋政和五年(1115年)初,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并迅速壮大。宋徽宗看到了辽朝即将灭亡的机会,盼望着能借金军的力量夺回燕云。然而,宋徽宗并未打算亲自出兵,而是把希望寄托在金朝身上。宋朝派遣使者与金朝谈判,期望在金军攻占辽朝后,金朝能将五代时被辽占领的汉地归还给宋朝。对此,完颜阿骨打只作了不置可否的回答:“所请之地,今当与宋夹攻,得者有之。”(《金史·太祖本纪》) 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正式签订了“海上之盟”,明确了双方在辽朝战事中的分工:金军进攻辽中京,宋军则负责攻打辽南京。
接下来,宋朝决定将陕西军和河北军互换驻防。陕西毗邻西夏,常年发生冲突,因此军队训练较为强悍,成为宋军最精锐的力量。这个调动本意是为履行与金朝的军事合作协议。然而,方腊起义的爆发让宋朝的军事力量陷入困境。金军顺势攻占了辽朝的三京,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3月,辽天祚帝被迫出逃。与此同时,北辽的耶律淳自立为帝,试图复兴辽国。辽朝的灭亡给宋朝带来了一个机会,宋朝急于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但这次出兵不仅彻底失败,还暴露了宋军在指挥、训练和执行等方面的严重问题,为后来的“靖康之难”奠定了基础。
在金朝强大的攻势面前,宋朝却未能及时做出回应。宋朝朝廷的争论不断,是否出兵攻打辽朝,成了关键问题。部分朝臣认为,宋朝与辽朝已经有百年的和平谈判,不应轻易撕毁约定;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当前是收复燕云的最佳时机,若不行动,金朝很可能将这些土地占领。最终,宋徽宗采纳了出兵的建议,任命童贯为陕西、河北和河东地区的宣抚使,带领十万大军巡边。
然而,这场军事行动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首先,宋徽宗为此次出兵设定了三种方案:“如燕人悦而从之,因复旧疆;耶律淳能纳款称藩;燕人未即悦服,按兵巡边,全师而还。”(《三朝北盟会编·卷5》)这些方案显示出宋徽宗并没有明确的作战计划,甚至没有准备好与辽军开战的决心和作战部署。换句话说,宋朝试图利用军事压力迫使北辽投降,但又畏惧与金朝的关系,战略上显得犹豫不决,缺乏果敢的指挥。
宋军的第二个败因是兵力不足。童贯率领的河北军在出征之前,士气低迷,战斗力严重不足。军队虽然装备齐全,但训练不充分,甚至连军粮也缺乏。河北军的战斗力低下,导致初期军事行动失败。宋朝朝廷早已察觉到这一问题,但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宋军的第三个败因则是指挥不统一。宋军内部对“联金伐辽”还是“联辽抗金”存在严重分歧,军队内部的矛盾和分裂导致作战部署混乱,甚至一度出现了人身攻击和内部争斗的现象。
此外,童贯为了谋取个人功绩,竟在宋军出征前采取了双重策略:既劝降耶律淳,又试图通过挑衅书信刺激北辽的情绪。显然,这种行为激化了两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战局的不确定性。更糟糕的是,童贯并未按照原计划支援前线,最终导致了种师道的军队在与北辽交战时陷入了困境。
在整个战役中,种师道的军队最终被迫撤退,宋军损失惨重。此次失败的原因并非单纯的兵力问题,更多的是由于朝廷的战略决策失误,指挥官的不作为,以及内部的矛盾重重。这一切的错误,最终将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成为日后“靖康之难”的前奏。
本文通过分析宋朝与金朝之间的历史背景,探讨了靖康之难的根源所在。可以看到,北宋的灭亡并非一时之失,而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政治、军事、战略上的一系列错误所导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