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刘备在与东吴的战争中遭遇惨败,不得不退回重庆白帝城修养。在此期间,刘备不仅失去了战斗的决策权,还痛失结拜义兄关羽,心中更是滋生出无法承受的悲痛。曾经辛苦建设起来的基业,如今似乎眼看着要全数崩溃,这让他的精神和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他只能躺在病床上,连起身的力气也没有。
得知自己时日无多,刘备在痛苦之中召来诸葛亮,希望在自己临终之际,能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他。他对诸葛亮说:“如若我的儿子阿斗能够辅助你,就请帮助他;倘若他无能为力,为了国家的未来,你就应当取而代之。”诸葛亮心知重任,最终选择成为刘备的辅佐者,在刘备去世后,他尽心尽力支持刘禅,帮助年轻的君主治理国家。刘禅也对诸葛亮极其尊重,国家的政治与军事大权都毫不犹豫地委托给他。因此,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未竟的抱负,发动了六出祁山伐曹魏,力求复兴汉室。诸葛亮满腔热忱,辛勤工作,直至力竭身亡,虽取得了诸多胜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却鲜有能用之将领,再加上道路隔绝,民众的生活困苦,国家的实力日渐虚弱。
更为严峻的是,诸葛亮的身体也逐渐每况愈下,他心中不忍心让蜀汉就此渐渐被敌人吞并,因此他举行了一场法事,企图用七星灯来延续自己的生命。然而,一场误闯军营的事件使得他的计划宣告失败。在这样的重重困境中,诸葛亮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难以挽回,便平静地面对即将降临的死亡。
当刘禅了解到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岌岌可危,他感到万分悲伤,因为国家的大小事务几乎都由诸葛亮掌控,他本无需为此担忧,如今一切都将面临巨大变化。正巧诸葛亮向刘禅传讯,希望见面交代一些重要事项。刘禅带着泪水前往,心中满怀期待地希望诸葛亮能够恢复健康,但他还是直奔主题,询问了一些关键问题。
刘禅首先询问了未来蜀国大臣的任用事务,诸葛亮逐一对此作出了详细的解答。接着,刘禅犹豫片刻后,突然问道:“丞相,倘若你辞世之后,你的子嗣该如何处理?”诸葛亮心中一惊,刘禅表面上看似忠厚淳朴,但这个问题却显露出他并不简单的智慧。这简直是他生命中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众所周知,在任何朝代,功高盖主是统治者最忌讳的事情。尽管诸葛亮所做一切皆为国家,但在一些人和刘禅的眼里,却可能被视为他过分的功劳,使得皇帝的威望受到威胁。
诸葛亮敏锐地感觉到了刘禅的忌惮,他意识到刘禅担心他死后,自己的后代将会依仗诸葛亮的名声,给朝廷带来麻烦。于是,诸葛亮缓缓说道:“臣家中拥有八百棵桑树,足以让我子孙后代衣食无忧。”这句话让刘禅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明白诸葛家后人不再从政,这对蜀国朝廷不会构成威胁。诸葛亮用简洁而有力的言辞安抚了刘禅,让他感到安心,诸葛亮的后人不会再给朝廷带来困扰。因此,刘禅深情厚望地为诸葛亮的后事安排得十分隆重。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刘禅确实是一位颇具智慧的人,甚至可以说非常聪慧。在曹魏进逼之际,他毅然选择为城中百姓投降,展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手腕。在被囚禁的岁月里,他深知生存的重要,为了在曹魏的统治下生存下去,假装自己一切安好,乐在其中,实则暗藏心机。这一切不过是他求生存的手段,孤身一人承担着国家的命运,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深邃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