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迁都大梁后,魏国的国运就已经到头
迪丽瓦拉
2025-09-20 03:02:44
0

文 / 子玉

国都的选址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铁一般的规律。

梁惠王九年(公元前362年),魏国决定将都城从安邑迁移到大梁。按照司马迁的记载,魏国迁都的动因是因为商鞅击败了魏军,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之地,因惧怕秦国的威胁,才做出了迁都的决定。可实际上,《竹书纪年》显示,魏国早已将都城迁至大梁,否则孙膑在公元前353年和前341年两次发起的“围魏救赵”战役,根本无法成功操作。

毕竟,齐国距离安邑有千里之遥,中间还有重重山河阻隔,孙膑根本没法对魏国首都发动突然袭击。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魏国的都城早已迁往距离齐国更近的大梁。

不过,自从迁都大梁以后,魏国的国势急剧衰落。用梁惠王自己的话说:“我们魏国一向勇猛无比,可自从我掌权后,东边被齐国击败,太子还阵亡;西边割地七百里给秦国;南边又输给楚国,真是令人心烦意乱。”

或许直到那个时候,魏惠王才意识到,把都城迁到大梁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因为大梁位于四战之地——南临楚国,西接韩国,北靠赵国,东面是齐国,周围全是敌人。甚至秦国若想攻魏,完全可以借道早已臣服于秦国的韩国,公然发动进攻。

秦国相邦张仪曾形象地说:“梁之地势,固战场也。”意即大梁的位置就是一片天然的战场。

更糟糕的是,为了弥补地理上的劣势,魏国不得不驻扎大量兵力守卫大梁,并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这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极大压力。张仪形容这些驻军为“危国之兵”,成了沉重负担。

这情况与北宋面对的困境如出一辙。赵匡胤为何想迁都洛阳或长安?就是想利用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优势,减少军队布防,节省开支。也就是说,借山河之利去除冗兵。

但北宋最终还是重蹈魏国的覆辙,被频繁兵临城下,最终走向灭亡。

那么,魏惠王为何仍选择迁都大梁?原因在于他胸怀霸业,意图统领天下。

尽管大梁的地缘并不理想,但它商业繁荣,且靠近诸侯国,便于出兵和组织会盟。这是政治、经济、军事多方面权衡的结果,魏惠王并非无知。

而且,经过文侯和武侯两代的经营,魏国国力已远超其他诸侯,魏国军队号称天下无敌,魏惠王自信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军队,可以镇压其他诸侯,最终称霸天下,取代周天子。

他一会儿攻赵,一会儿打韩,其实是将霸业目标逐步落实,同时想在地理上构筑以安邑、邺城和大梁为核心的防御铁三角。

事实证明,魏惠王过于急功近利。秦国突然崛起,魏国迅速走向衰落,国家势力是流动变化的,不是恒定不变。

相比之下,安邑位置优越,位于今山西南部运城盆地,东南有中条山、王屋山天然屏障,西边隔黄河即可进军关中。

再加上吴起任西河太守期间,从少梁(今陕西韩城)到阴晋(今陕西华阴)修筑了一系列连环防御工事,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防线,魏国牢牢控制了黄河要道。

当时秦国只能处于被动防守地位。

商鞅因此对秦孝公说:“魏国对秦国是心腹大患,必须拿下魏国。”

更重要的是,若魏国不迁都,而是牢牢掌控阴晋这些战略要地,即使秦国完成商鞅变法,迁都咸阳,魏国依然可以纵马关中,轻松突破秦国的防线。

历史也证明,得山西者得天下,如唐高祖李渊只要控制山西,就能制衡河北与关中。安禄山兵败也因未能拿下山西而快速失败。

不过,秦国当时尚为弱小,尚未迁都咸阳,关中也未大规模开发,魏惠王没有察觉秦国和关中的潜在威胁。

加之,进攻关中战线过长,补给难以保障,魏惠王最终放弃了进一步蚕食关中的计划。

换句话说,公元前362年魏国迁都绝非为了躲避秦国锋芒,而是魏惠王胸怀天下布局的战略升级。

坦白说,这也不能全怪魏惠王。当时魏国国力强盛,但对地理战略认识尚浅,魏惠王依旧沿用春秋时期的战争理念——“定时定地,排兵布阵,分出胜负后各归各家”,就是宋襄公式的传统打法。

如果按此模式,大梁距离诸侯较近反而是优势。

但战国时代已是礼崩乐坏,战争规则变了,春秋的战法已不适用,战国讲究“兵者,诡道也”。

魏惠王仍停留在旧思维里,结果像公子卬被商鞅骗饮酒一样,毫无防备。魏国仍是老牌贵族的思维,没料到商鞅会不守武德。

所以,迁都决策没有充分考虑地缘带来的战争压力。商鞅敏锐应变,而魏惠王却用旧观念面对新时代的纷争。

其实,当时三晋诸国的迁都都忽视了地理防御的重要性:魏国从安邑迁到大梁,赵国从晋阳迁到邯郸,韩国从平阳迁到阳翟再迁新郑,均未重视山河险阻的战略价值。

孙膑围魏救赵时,魏国实际上已占领邯郸,后来又归还给赵国,说明赵国定都邯郸远不如晋阳稳固。

韩国与魏国一样,是四战之地,险境环绕。

相比之下,秦国始终驻守关中,夺回了阴晋等关键战略要地,只需把守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这层面看,三晋输在地理劣势上。

当然,魏国国君的领导也很关键。魏惠王好炫耀,在人才战略上极为失败。

当时魏国地理格局催生了商鞅、张仪、范雎等一批雄才,却被魏惠王忽视,结果他们纷纷投奔秦国。

地理不利又失去人才支持,魏国国运自然急转直下。

最后补充一点,秦国攻灭魏国正是利用了魏国的地理弱点,放黄河水灌大梁城,魏国只能投降。

此后历史进程也反复证明,地理优势是国家兴衰竞争的核心要素。

写这篇文章不易,看完请点个“赞”支持,谢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耗... 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一直被视作接班人,在蒋介石逃往台湾后,蒋介石试图建立一个蒋家王朝,希望把权力继续传...
原创 韩... 朝鲜战争打到1950年夏天,形势看起来对朝鲜人民军很有利,他们从6月25日开战后一路南推,把联合国军...
原创 姜...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家好,我是历史创作者青史回声,今天带大家认识三国时期最后一位汉家将军...
原创 曹... 常言道,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深受百姓喜爱,成为许多人用来激励自己的座右铭。然而,现...
原创 老... 一组从1924-1970苏联少先队老照片。是否勾起你美好的少年时代的回忆?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立少...
原创 同... 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最缺的便是能定计安邦的军师。直到徐庶投奔,才算真正有了 “...
原创 明... 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有些皇帝励精图治,也有些皇帝昏庸享乐。在这些皇帝中,最让老朱家蒙羞的皇帝并不...
原创 多... 提到多尔衮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了解清朝历史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的兄弟。他...
原创 比... 《清史稿·列传一百六》中记载:“和珅掌权多年,善于察言观色,时刻揣摩高宗的心思,因此能够巧妙地利用皇...
原创 常... 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闪电河畔,坐落着一座古城遗址。这座古城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来说,意义非凡。...
原创 朱... 小舅子做的这一选择,确实是非常明智的。虽然高官厚禄常常让人心生向往,但比起权力和财富,自己的生命和安...
原创 曾... 众所周知,在古代,文官中最重要的职位就是宰相,能够坐上宰相之位,意味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今天要讲的...
原创 古... 根据《史记》的记载,在母系氏族时期,河南商丘一带有一位名叫简狄的女子。有一天,她在河边洗澡时,吃了一...
原创 吉... 我国有几个“省市同头”的省,省名首字和省会首字相同。比如广东省广州市、贵州省贵阳市、福建省福州市、海...
原创 孙... 古籍里的历史 清军 提到明末的农民军,大家的印象通常是他们充满破坏性,像是农民军焚烧凤阳,李自...
镜观·回响|巴风蜀韵承古脉 千... 巴山蜀水,天府之国 四川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孕育了璀璨的古蜀文明 在历史长河中 与中原文明不断交...
原创 中... 孙立人是中华民国陆军的二级上将,曾在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时担任第38师的师长。孙立人的战绩非常显赫,在...
原创 我... 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全球唯一一个没有文化断层的古老文明。我们每一个朝代都有详尽的史书记载...
原创 明... 朱元璋出生在贫困家庭,日常生活中连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读书了。按理来说,他本应与做官无缘,但最终他却...
原创 隋...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将各地区划划分为若干军事区域,设总管负责该地区军事,平时备边防患,战时奉命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