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迁都大梁后,魏国的国运就已经到头
迪丽瓦拉
2025-09-20 03:02:44
0

文 / 子玉

国都的选址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铁一般的规律。

梁惠王九年(公元前362年),魏国决定将都城从安邑迁移到大梁。按照司马迁的记载,魏国迁都的动因是因为商鞅击败了魏军,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之地,因惧怕秦国的威胁,才做出了迁都的决定。可实际上,《竹书纪年》显示,魏国早已将都城迁至大梁,否则孙膑在公元前353年和前341年两次发起的“围魏救赵”战役,根本无法成功操作。

毕竟,齐国距离安邑有千里之遥,中间还有重重山河阻隔,孙膑根本没法对魏国首都发动突然袭击。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魏国的都城早已迁往距离齐国更近的大梁。

不过,自从迁都大梁以后,魏国的国势急剧衰落。用梁惠王自己的话说:“我们魏国一向勇猛无比,可自从我掌权后,东边被齐国击败,太子还阵亡;西边割地七百里给秦国;南边又输给楚国,真是令人心烦意乱。”

或许直到那个时候,魏惠王才意识到,把都城迁到大梁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因为大梁位于四战之地——南临楚国,西接韩国,北靠赵国,东面是齐国,周围全是敌人。甚至秦国若想攻魏,完全可以借道早已臣服于秦国的韩国,公然发动进攻。

秦国相邦张仪曾形象地说:“梁之地势,固战场也。”意即大梁的位置就是一片天然的战场。

更糟糕的是,为了弥补地理上的劣势,魏国不得不驻扎大量兵力守卫大梁,并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这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极大压力。张仪形容这些驻军为“危国之兵”,成了沉重负担。

这情况与北宋面对的困境如出一辙。赵匡胤为何想迁都洛阳或长安?就是想利用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优势,减少军队布防,节省开支。也就是说,借山河之利去除冗兵。

但北宋最终还是重蹈魏国的覆辙,被频繁兵临城下,最终走向灭亡。

那么,魏惠王为何仍选择迁都大梁?原因在于他胸怀霸业,意图统领天下。

尽管大梁的地缘并不理想,但它商业繁荣,且靠近诸侯国,便于出兵和组织会盟。这是政治、经济、军事多方面权衡的结果,魏惠王并非无知。

而且,经过文侯和武侯两代的经营,魏国国力已远超其他诸侯,魏国军队号称天下无敌,魏惠王自信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军队,可以镇压其他诸侯,最终称霸天下,取代周天子。

他一会儿攻赵,一会儿打韩,其实是将霸业目标逐步落实,同时想在地理上构筑以安邑、邺城和大梁为核心的防御铁三角。

事实证明,魏惠王过于急功近利。秦国突然崛起,魏国迅速走向衰落,国家势力是流动变化的,不是恒定不变。

相比之下,安邑位置优越,位于今山西南部运城盆地,东南有中条山、王屋山天然屏障,西边隔黄河即可进军关中。

再加上吴起任西河太守期间,从少梁(今陕西韩城)到阴晋(今陕西华阴)修筑了一系列连环防御工事,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防线,魏国牢牢控制了黄河要道。

当时秦国只能处于被动防守地位。

商鞅因此对秦孝公说:“魏国对秦国是心腹大患,必须拿下魏国。”

更重要的是,若魏国不迁都,而是牢牢掌控阴晋这些战略要地,即使秦国完成商鞅变法,迁都咸阳,魏国依然可以纵马关中,轻松突破秦国的防线。

历史也证明,得山西者得天下,如唐高祖李渊只要控制山西,就能制衡河北与关中。安禄山兵败也因未能拿下山西而快速失败。

不过,秦国当时尚为弱小,尚未迁都咸阳,关中也未大规模开发,魏惠王没有察觉秦国和关中的潜在威胁。

加之,进攻关中战线过长,补给难以保障,魏惠王最终放弃了进一步蚕食关中的计划。

换句话说,公元前362年魏国迁都绝非为了躲避秦国锋芒,而是魏惠王胸怀天下布局的战略升级。

坦白说,这也不能全怪魏惠王。当时魏国国力强盛,但对地理战略认识尚浅,魏惠王依旧沿用春秋时期的战争理念——“定时定地,排兵布阵,分出胜负后各归各家”,就是宋襄公式的传统打法。

如果按此模式,大梁距离诸侯较近反而是优势。

但战国时代已是礼崩乐坏,战争规则变了,春秋的战法已不适用,战国讲究“兵者,诡道也”。

魏惠王仍停留在旧思维里,结果像公子卬被商鞅骗饮酒一样,毫无防备。魏国仍是老牌贵族的思维,没料到商鞅会不守武德。

所以,迁都决策没有充分考虑地缘带来的战争压力。商鞅敏锐应变,而魏惠王却用旧观念面对新时代的纷争。

其实,当时三晋诸国的迁都都忽视了地理防御的重要性:魏国从安邑迁到大梁,赵国从晋阳迁到邯郸,韩国从平阳迁到阳翟再迁新郑,均未重视山河险阻的战略价值。

孙膑围魏救赵时,魏国实际上已占领邯郸,后来又归还给赵国,说明赵国定都邯郸远不如晋阳稳固。

韩国与魏国一样,是四战之地,险境环绕。

相比之下,秦国始终驻守关中,夺回了阴晋等关键战略要地,只需把守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这层面看,三晋输在地理劣势上。

当然,魏国国君的领导也很关键。魏惠王好炫耀,在人才战略上极为失败。

当时魏国地理格局催生了商鞅、张仪、范雎等一批雄才,却被魏惠王忽视,结果他们纷纷投奔秦国。

地理不利又失去人才支持,魏国国运自然急转直下。

最后补充一点,秦国攻灭魏国正是利用了魏国的地理弱点,放黄河水灌大梁城,魏国只能投降。

此后历史进程也反复证明,地理优势是国家兴衰竞争的核心要素。

写这篇文章不易,看完请点个“赞”支持,谢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蜀... 263年,邓艾的军队已经逼近成都,蜀汉的后主刘禅最终选择投降,这标志着蜀汉政权的彻底覆灭。次年,幸存...
原创 龙... 在史书的浩瀚篇章中,龙阳君的身份犹如一片禁地,掩映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他不仅是历史上一个孤特的存在,更...
原创 铁... 铁原是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的一个重要郡,地处朝鲜和韩国的交界,临津江将其与韩国分隔开来,是朝鲜半岛的粮食...
原创 这... 2024年3月25日,湖北省博物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了利用3D打印技术复原的两千多年前秦...
原创 范... 历史的长河里,总有一些表面看似叛逆、实则深藏玄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北宋著名宰相范仲淹,以及他...
原创 朱... 当然,以下是你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我在保持原意不变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生动丰富,同时...
原创 后...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往往被胜利者所定义。历史的编纂者通常会挑选对自己有利的版本,...
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今... 今天(7月7日)上午,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正式上线。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由省委宣传部、省...
原创 迩... 在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也能让您更便捷地获取更多相关内容,感...
日本民间团体集会纪念七七事变8... 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88周年。四个日本民间团体在日本埼玉市共同举办纪念集会,呼吁铭记历史、深刻反省...
原创 郑... 1654年,郑成功在厦门大营前召集了众多将士,商议清朝所提出的招降条件。清朝派出的谈判代表早已到位,...
原创 民... 世人普遍知道蒋介石的妻子是宋美龄,但很少有人知晓,年轻时的蒋介石情史丰富,曾经历过三段婚姻,而宋美龄...
原创 蒋... 1934年10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在被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之际,迫于形势不得不实施战略性...
原创 除... 丞相这一生中,真正被“自己人”坑过的也就两位,一位是因大意失去街亭的马谡,另一位便是本文主角——李严...
原创 非... 在非洲肯尼亚西部那片遥远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藏匿着一个保留着古老一夫多妻制传统的部落。在这片充满...
原创 一... 历史开讲:春秋五霸与秦穆公的治国之道 提到春秋五霸,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是齐桓公、晋...
原创 长... 公元前260年,秦国的扩张之路遭遇了赵国的强大阻力,长平成为了秦军进攻的瓶颈。此时,秦王一统六国的雄...
从香港到韶关:一条用统战智慧搭... 1941年底,香港沦陷,300多位中国文化精英命悬一线。 一场跨越9个月、穿越封锁线的绝密大撤离悄然...
原创 貂... 江山代有风华,红颜常伴妖娆凄艳。21岁的杜晓欣是一位年轻的网络小说作者,她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心中突...
原创 古... 在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每当梆子声划破寂静的夜空,打更人提着灯笼掠过坊门,便会惊起栖息在屋檐下的寒鸦。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