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泸水一带的局势发生变化后,丞相迅速做出决定,指挥大军朝西南方向出发。
这个区域地形险峻,山川纵横,与成都平原的联系一直依赖一条古道——旄牛道。尽管道路十分艰险,蜀汉仍然依靠它进行交通。然而,尽管此路困难重重,高定在占领越巂郡后,竟然将这条道完全破坏,丞相被迫寻找替代路线。
丞相的计划是先由僰道向南行进,沿泸水流域展开,经过安上后,再在卑水一带集结并休整。
得知丞相亲自出征的消息后,高定感到极为紧张。他没想到,经历了两场惨败的蜀汉竟能如此迅速完成动员,并迅速展开反击。
那么,高定最为明智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显然,他应该放弃已经占领的战略要地,将军队分散,利用大山的有利地形藏匿起来。
蜀汉军队在短期内可能会收复这些郡县,但他们的主力必定无法长时间驻守。一旦汉军撤离,他就可以趁机恢复实力,重新发动攻势。(这种战术类似匈奴利用大草原的优势,为什么不利用山地优势呢?)
然而,作为蛮夷领袖的高定毕竟缺乏足够的战斗经验,又贪图占领的财富和地位。经过长期征战,他终于打下越巂郡,怎能轻易放弃?因此,他决定分兵把守旄牛道、定筰和卑水等重要战略地点,并在这些地方修筑防御工事。
丞相最为担心的是,高定的部队散入深山后,可能会对局势产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幸运的是,丞相通过情报网获得了敌方部署的详细信息,他大为欣喜,但依然在卑水按兵不动,等待一个关键消息。
与此期间,丞相并未停止施行心理战,他继续通过策反雍闿来削弱高定的后方势力。李严为此给雍闿写了六封信,劝说其加入蜀汉阵营,强调利害关系,然而雍闿始终保持冷静未作回应。
然而,随着蜀汉大军的压境,雍闿逐渐动摇,他与高定之间的裂痕也愈加明显。面对高定的屡次求援,他却始终选择静观其变。
丞相得知雍闿的动向后,便派遣益州郡太守王士前往进一步策反。然而,高定已经察觉到雍闿有意背叛,派遣部下悄悄处决了雍闿与王士。
雍闿的死,意味着高定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丞相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全力出击,向高定的老巢——邛都进军。
丞相亲自训练的蜀汉军队战力非凡,经过一场大胜,成功占领了邛都,彻底摧毁了高定的根据地。高定的家人被俘,而他本人则侥幸逃脱。
丞相原本希望借此压力迫使高定投降,但高定依然拒绝认输,集结了残余兵力准备决一死战。丞相则不慌不忙,很快击溃了这股残军,将高定斩首,西路军任务圆满完成,越巂郡得以收复。
东线战事也十分顺利,马忠带领军队成功攻下牂牁郡,并斩杀了叛军领袖朱褒,顺利恢复了当地秩序。
丞相决定任命马忠为牂牁郡太守,继续招纳叛降之兵,并积极安抚民众,恢复秩序。马忠以其宽厚仁爱、果敢刚毅的风格,赢得了周围部族的尊敬和畏惧。在他担任太守的五年期间,牂牁郡的局势逐渐稳定,甚至在他去世后,南中的许多部族首领自发前往吊唁,表现出深深的敬意。
相比之下,中路的局势却不如东线和西线那么顺利。随着雍闿的死,另一个汉人豪族——孟获,成为了叛军的新领袖。
孟获这个人物,因《三国演义》的描绘在后世名声显赫,但实际上正史中对他并无过多记载。史书中提到,他在南中地区的影响力相当大,既受到汉人豪族的尊重,也获得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敬仰。
当时,孟获接管了叛军之后,其势力反而变得更加强大。李恢的军队虽然不弱,但一度被孟获的叛军围困。为了解决困局,李恢巧妙地使用了诈降计,假装官军粮草短缺,表示要撤退,这让孟获的部队疏忽了警惕。
李恢,本是益州郡的一个汉人豪族,家族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在这一战略上的成功,使得他最终能够联合丞相的军队一举击溃孟获的叛军。
随着高定、雍闿、朱褒等叛军领袖的相继死亡,南中的叛乱局势开始迅速平息。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绝大部分南中地区已被重新纳入蜀汉统治。
丞相带领大军越过泸水,穿越崎岖的山区,经过青岭,最终与李恢的军队会合,展开了对孟获的围剿。这次行军的艰难程度不言而喻。
泸水两岸山势陡峭,蜀军跋涉之地几乎全是荒无人烟的区域,而夏季的湿气与毒瘴更是让士兵们体力消耗巨大,非战斗减员率高得惊人。
然而,丞相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巧妙的指挥,最终成功将孟获包围,并擒获了他。
《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为人传颂。丞相的巧妙战术和宽宏大量的处理方式,使得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最终彻底降服。
此后,丞相为了防止南中地区再次发生叛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调整了南中的行政区划。原有的四个大郡被拆分成七个较小的郡,易于管理并避免地方豪族权力过大。并且,丞相继续拉拢当地的豪族,让他们在中央担任职务,稳固了蜀汉在南中的控制。
其次,他对一些强悍的少数民族进行了精细的收编。针对具有极强战斗力的民族,如青羌部落,丞相将其精壮部队调至蜀郡,组成了一支名为“无当飞军”的精锐部队,确保南中不再出现大规模的叛乱。
通过这些措施,丞相成功削弱了南中叛乱的潜力,确保了南中地区的稳定。最终,丞相准备北伐,开始了他为期数年的伟大战略。
227年,丞相率领大军驻扎在汉中,准备启程北上。他在临行前写下的《出师表》成为千古名篇,至今仍让无数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