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创作大赛中,张发奎统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有许多共产党员的身影。在这些党员的引领下,第四军凭借其卓越的战斗力和显赫的战果,荣获了“铁军”这一响亮的称号。张发奎作为该军的指挥官,以勇敢善战、智勇双全、以及善于团结士兵的能力赢得了全军的崇敬,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铁军英雄”。
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发奎再次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指挥了淞沪会战、粤北战役及昆仑关战役等重要战役,战绩卓然,深受士兵和民众的爱戴。虽然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发奎的军职不断上升,甚至一度成为了国民政府主席广州行营主任兼广东绥靖公署主任,但蒋介石始终未曾给他实权。原因在于,蒋介石心中仍耿耿于怀张发奎曾因反对其行为而产生的分歧。
当时,粤系军阀之间发生了内斗,蒋介石抓住机会将张发奎调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这一名存实亡的职务,而另一位亲戚,宋子文被派去接任广东绥靖公署主任。面对这种安排,张发奎并没有放弃,反而在沙面安顿下来,等待着蒋宋二人自取其祸。
张发奎果然等来了他想要的结果。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局势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子文黯然离职,前往国外,而蒋介石也在压力下下台。随之而来的是薛岳和余汉谋分别被任命为广东绥靖主任和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则成为了代总统李宗仁的参军长,甚至连蒋介石的敌人陈济棠也通过这一波政治风云,成为了海南特别区行政长官。
这一切让在东山梅花村陈济棠私宅聚会的人们欢欣鼓舞,张发奎也被大家邀约重新出山。其实张发奎早已通过黄旭初与李宗仁、白崇禧达成协议,准备在粤桂合作的背景下,以地方实力派首领的身份反对蒋介石,并联合地方力量抗击共产党。
不久之后,张发奎在余汉谋和薛岳的陪同下,前往广州,并接受了李宗仁授予的陆军总司令职务。然而,战斗经验丰富、名声响亮的张发奎很快发现,自己坐上了一个空有名号的职位。解放军的推进速度远超他的预期,而蒋介石的幕后操控,让他作为陆军总司令的命令根本无法超越羊城,甚至连李宗仁提名他和白崇禧入阁的提议,也被蒋介石在台北坚决否决。
愤怒之下,张发奎决定与蒋介石决裂,他向李宗仁密献计谋,打算趁机扣留蒋介石。然而,这一计划未能得到李宗仁的采纳,且风声走漏。1949年7月13日,蒋经国到达广州,并带来了蒋介石即将亲自来广州的消息。张发奎意识到形势紧迫,立即辞去了职务,飞往香港,开始了与蒋介石的“下半场”对抗。
当时的香港,已经成为了党国各派人物的聚集地。张发奎并不甘心在这个庞大的政治舞台上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他高调宣扬改组派的理念,四处游说,意图在蒋介石和共产党之间建立一个独立的第三势力,并寻求美国的支持以打开新的局面。
尽管顾孟余已经组建了“自由民主大同盟”,张发奎依然希望能够加入其中,但由于同盟核心成员的反对,他的愿望未能实现。然而,张发奎的斗志未曾熄灭,随着美国人香雅阁的支持,他逐步思考着另起炉灶的可能性。
1951年1月,程思远从东京回到香港,揭露了李璜关于日本军港的谎言,但这一打击并未让张发奎气馁。香雅阁引荐的美国人哈德曼带来了一项新的计划——美国愿意在菲律宾为第三势力提供一个基地。这一消息使张发奎重新振作,他决定与顾孟余合流,共同组建“自由民主战斗同盟”。
然而,美国政府对该计划的兴趣逐渐减弱,台湾当局对其进行干扰,最终该计划未能实现。尽管如此,张发奎并未放弃,仍然在与蒋介石的斗争中保持着自己的立场。1952年10月10日,“战盟”在台湾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当天宣告成立,张发奎成为了其中的核心人物。
不过,随着台湾当局的打压与美国政府的冷淡,张发奎和“战盟”的命运也渐行渐远。直到1960年,张发奎仍通过香港的崇正总会发声,坚决反对蒋介石的连任,尽管“战盟”早已解散,但他依然活跃在香港的政治舞台上。
1976年,蒋介石去世,蒋经国尝试修复与张发奎的关系,甚至邀请他担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然而此时的张发奎已是年老体衰,无法再像往昔一样挺身而出。
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在香港病逝,享年84岁。作为“铁军英雄”的张发奎,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叶剑英元帅也特地向其家属发出了悼电,缅怀这位历经风雨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