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我会保持文章原意不变,同时加上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但总字数变化不大。下面是改写版本:
---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和副军长徐海东(1955年晋升为开国大将)的带领下,挺进甘肃合水县境内。当时,程子华因负伤严重,实际上整个行军和战斗指挥的重担主要由徐海东承担。
这一天上午,部队刚刚离开板桥镇不久,忽然从后方板桥镇方向传来了激烈的枪炮声,夹杂着震耳欲聋的人声喊杀。部队立即停下,战士们纷纷回头望去,紧张的气氛瞬间弥漫开来。
不一会儿,一匹骏马飞奔而至,二二五团团部的传令兵顾不得马蹄扬起的尘土,几乎是在马还未停稳时就跳下马来,急切地向徐海东报告:“三营被敌人骑兵团包围了!”
徐海东听罢,双眼瞪得滚圆,脸上露出一丝凝重与果断,他迅速作出命令:“全队停下!前卫营立即就地战斗警戒!军部人员随我前往支援!”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既传达给紧跟在身边的郎献民团长和田守尧营长,也让周围所有指战员听得清清楚楚。
郎献民和田守尧几乎异口同声地喊道:“副军长,您留下,我们去!”然而徐海东毫不犹豫地回道:“别争了!你们负责后卫,警戒同样重要!”说完便头也不回,策马朝着枪声最密集的方向急驰而去。
郎献民和田守尧只得无奈听命,按照副军长的指示留下。众人焦急地望着徐海东策马飞奔回板桥镇,只见他身姿矫健,手握枪杆,马蹄声急促,宛如一道闪电冲入敌阵。
徐海东离开后,郎献民和田守尧迅速商量,决定保持队形不变,立即脱离大道,抢占地形有利的高地,以防合水城方向或其他路线上出现敌军突袭。
虽然只是“战斗警戒”,但每名战士都紧张万分,手持步枪,弹匣已上膛,剑拔弩张。
不到十五分钟,二二五团全体投入战斗,二二三团一营和三营则绕至板桥镇两翼,准备支援突围部队。看到副军长亲临前线,官兵们士气大振,个个斗志昂扬。
然而,当郎献民等人听说徐海东刚一闯入板桥镇,敌军即认出他并迅速集结重兵包围时,个个心急如焚。
此时,程子华军长伤势严重,常年坐担架行军;政委吴焕先又在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若副军长徐海东也遭不测,红二十五军的命运将难以预料。
士兵们情绪激动,纷纷请求前往增援。
郎献民却坚定地挥手,高声喝止:“同志们,保持冷静!没有命令,二营不得擅自行动!”
田守尧也站起身,严肃对战士们说:“我们是全军后卫,若贸然行动,合水东、西、北三面敌军一旦冲入,部队将陷于前后夹击之危,后果更为严重!”
听了两人冷静的分析,战士们沉默下来,只能耐心等待命令。
一个小时后,板桥镇方向传来我军胜利的欢呼声。原来,偷袭的国民党第三十五师骑兵团和步兵第二一零团被成功击退。
这场战斗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徐海东临危不乱,率部及时杀回板桥镇,避免了二二五团三营的全军覆没。此外,二二五团一营营长韩先楚(1955年晋升上将)和教导员刘震(同样是1955年上将)带领重机枪连抢占附近制高点,凭借地势优势向敌人猛烈射击,为徐海东等人成功突围赢得了宝贵时间。
战斗结束后,大家无不赞叹:若非副军长亲自挺身前线稳住军心,加上韩先楚、刘震两位指挥员果断应对,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为了防止敌军尾随纠缠,徐海东擦拭额头的汗水,果断下令:“整队出发,绝不能停下!快!”
团长张绍东转头问:“走哪条路?”
徐海东低声答道:“按原计划,遇到强敌就走豹子川。”
“明白!”张绍东转身向全团下令:“全体,迅速向豹子川进发!”
部队沿着陕甘边界崇山峻岭向北行进。途中荒无人烟,三天没有见到一个村民,粮食消耗殆尽,无处补给,不少战士因饥饿昏倒。
望着身旁倒下的战友,徐海东不顾众人劝阻,坚持处决了自己的战马以充饥。马肉很快被吃光,战士们只得在树林间搜集野菜,剥树皮熬汤充饥。
就在这极度艰难的时刻,偶遇一名商贩,他挑着粮食,赶着羊群迎面而来。军部经理与商贩交涉后,斥银元买下了商贩三百多只羊,暂时缓解了部队的饥饿危机。
度过最为艰难的阶段后,红二十五军余部终于与陕甘地区党组织取得联系。9月15日,历经数日艰苦行军,3400余名红军战士抵达延川县永坪镇。
至此,红二十五军经过严酷转战,成功实现战略目标,成为长征中第一支先期抵达陕北的红军队伍,圆满完成了长征的艰巨任务。
---
这样改写后,内容丰富了些,细节更生动,节奏也保持紧凑。你觉得怎么样?需要我帮你润色得更口语化还是更正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