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容道上,关云长为了保护自己的一片赤诚,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放走了面临绝境的曹操。关羽的这一举动,既救了曹操,也间接拯救了刘备和诸葛亮。如果曹操在此时被消灭,周瑜便可以腾出手来,不再顾忌关羽在旁,必定会顺势将刘备铲除。周瑜一直有杀刘备和诸葛亮的心思,而他一直也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前些日子因为关羽在旁,周瑜不敢轻举妄动,但现在局势对他有利,兵力上占尽优势,他绝不会再犹豫了。
周瑜的图谋早已不是一日两日的事情,诸葛亮对此心知肚明。刘备前往东吴赴宴,周瑜暗中安排了刀斧手,企图借机取刘备性命。这一布局,让诸葛亮心头一阵冷汗,感受到来自周瑜的杀意。而关羽放走曹操,最终帮助诸葛亮完成了一个绝妙的计策,化解了刘备和诸葛亮面临的夹击危机,也给了关羽一次警醒,让他意识到自身过于自信的傲慢。
回顾赵云、张飞、关羽一路上对曹操的截杀和阻击,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细节:在这一路上,曹操身边的护卫几乎都只有少数几员铁血大将,如许褚、徐晃、张辽和张郃。这些人不仅是曹操最得力的心腹,也愿意为曹操拼尽性命。然而,曹操最为信任的这四名大将都没有在他身边。如果他们能在场,关羽的这一人情恐怕就无法实现。
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赤壁之战时曹操手下有八十二万七千兵马,而周瑜仅有三万水军,刘备则派出了包括步兵和水军在内的两万兵力。火烧赤壁后,周瑜的水军转为轻装骑兵和步兵展开追击,刘备也派出六千五百人协助。然而,曹操的失败并非彻底的围歼战,而仅仅是一场溃败,曹操所带领的庞大军队不可能在孙刘联军的围攻下被全数歼灭。更何况曹操并没有将所有兵力部署在江边:夏侯惇负责襄阳,曹仁、曹洪分别驻守彝陵、南郡和夷陵。这些部署,都是赤壁之战之前就安排好的。因此,当曹操从华容道逃脱后,“只见一群哨马冲到,方认得是曹仁军马”。
赤壁之战败后,曹操进入南郡进行短暂的休整,并准备撤军回许昌,将荆州的军政大权交给了曹仁。他安排夏侯惇守卫襄阳,命令张辽为合淝防线的主将,而乐进和李典则担任副将,负责保卫该地。曹操对其他事宜做了详细的部署,并强调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立刻飞报。夏侯渊则早在战前已被派往襄阳,未能参与赤壁之战,可能他和族兄在一处,所以没能及时赶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四人可视为曹操的亲近兄弟,忠心耿耿、并肩作战。正如“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当外姓将领需要撤退时,这些血缘至亲的兄弟便成了曹操最可靠的依靠。
在赵云和张飞带领的三千人马面前,许褚、徐晃、张辽、张郃等人即使尚有一战之力,却也明显处于劣势。面对关羽,许褚等人心生畏惧,因为关羽的威势早已让他们心有阴影。当时关羽毫不犹豫地亮出青龙偃月刀,气吞万里,威慑四方,而曹操虽然决心力战,却明显感到自己无力回天。曹操知道,即便自己极力鼓动部下,也无法让这些疲惫的将领继续战斗。“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这些悍将们纷纷表示,体力不支,已经无法再继续作战。
在此刻,曹操的内心充满愤怒和无奈。看到自己的部下懈怠,曹操的心情可想而知。虽然他的嘴上微笑着与关羽交涉,但心里无疑是痛骂那些不愿意拼命的将领,尤其是许褚和张辽。如果这四位亲信大将有一半在场,关羽自然无法这么轻松地让曹操逃脱。
许褚、张辽、徐晃这些外姓将领,虽然在战场上英勇,却也极易因形势不利而考虑自保,毕竟他们曾多次转投他人阵营,如张辽就曾效忠过四任主公。在他们看来,若局势不利,转投刘备或关羽的阵营也无不可。因此,许褚等人根本没有那份舍命相随的决心,而曹操的亲族兄弟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则不同。他们深知,家族的未来与曹操息息相关,只有曹操才能确保他们的前途。
曹操的亲族兄弟,特别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他们愿意为曹操赴汤蹈火,这也是曹魏政权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即便他们不再是年轻的猛将,但在关键时刻依然是最值得依赖的力量。
如果这四员大将全都在华容道,能否挡住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呢?从他们过往的战绩来看,答案不言而喻。夏侯渊曾在与马超的对抗中,单枪匹马护卫曹操;夏侯惇曾直面吕布,保护曹操脱险;曹仁在南郡打败周瑜,曹洪在潼关保全了曹操的性命。这些忠心耿耿的兄弟们,都是在关键时刻拯救了曹操的性命。倘若他们四人在华容道,关羽的威力可能就难以一举突破。外姓将领的忠诚与英勇是有限的,而曹操的亲族兄弟,却始终是他最为倚重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