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云被任命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这使他成为新中国财经工作的最高负责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
新中国刚刚成立,眼前的经济局势如同一场严重的危机,国民党留下的是一团糟的烂摊子。物价飞速上涨,民众生活陷入恐慌之中。恶性通货膨胀使得纸币的信用完全崩溃,百姓们对货币贬值深感忧虑,纷纷抢购商品,甚至将手中持有的纸币兑换成金银或美金。在农村,物物交换重新成为生活的主要交易方式。这一切动荡对民族工商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四处哀声一片。
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陈云从根本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既谨慎又务实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他的目标是统筹全国财政经济,稳定金融市场与物价。经过不懈努力,他结束了国民党政权遗留下来的长达十多年的恶性通货膨胀,调整和振兴工商业,并恢复国民经济。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保障下,他对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统购统销的政策,同时还重点推进了水利、交通和纺织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铁路交通方面,贡献卓越,被广泛认可为新中国经济恢复的关键人物。
为了确保建设的高效与有序,陈云亲自领导中财委推动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他极为重视经济核算,严格控制财政开支,不容许随意的浪费。
当然,地方上对这种严格的财政管理也难免会有不理解乃至批评的声音。陈云深知财政部门在把控支出方面的艰辛,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他更加支持和理解属下的干部。当财政部门遭遇反对声浪而倍感压力时,陈云总是站出来表达对财政工作的坚定支持,他强调一定要严格预算,坚决控制开支,任何不必要的开销都不应被批准,必须坚守“一毛不拨”的原则。
正是有了陈云的坚实后盾,财政部门在执行政策时才能感到底气十足。然而,在约束他人开支之前,陈云认为自己也需严于律己,以便在言辞上显得更有权威。作为财经部门的掌控者,陈云始终保持着清廉的作风,对财经干部的廉洁性极为关注。他清楚地指出,过往市场动乱的根源在于某些官员与商人之间的不正当勾结,背弃了“公仆”的初心,反而对人民进行压迫。如今,人民政府正致力于修复这一切,努力解决百姓的困难,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他以身作则,尽管掌握着全国财经大权,陈云却毫无优越感。他常常身穿一件自东北入关时起便一直穿着的旧大衣,即便中财委办公厅提出要换一件新衣以利于接待外宾,他也坚决拒绝。
在处理财政问题时,陈云从不轻易打开财政的支出阀门,任何事情都喜欢先与财政部门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他曾风趣地告诉别人:“要钱就别找我,去找戎子和老板吧。” 每当中财委的办公室冬天寒冷,行政部门为了照顾他而为他配备了电炉子,但他出于节约和环保的考虑,只在苏联顾问来访时偶尔使用。
此外,他的妻子于若木在中财委的研究室工作,始终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从不搭乘陈云的专车,这为中财委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仅仅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陈云成功地实现了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历史任务,全国的工农业生产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作为财经工作最高领导的陈云无疑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