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知己,是伯牙与钟子期那般琴音相知、心心相印;而另一种伯乐,则如古代月下追随韩信的佳话。然而,伯牙与钟子期一生彼此成就,生死相依;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如今却成了人们议论纷纷的笑谈。特别是韩信死后,萧何的表现,更令人感慨万千……
萧何,西汉开国元勋,性格复杂且多面。他既是忠诚无比的臣子,也能在权力博弈中毫不留情地出手。对刘邦的忠诚始终高于对韩信的情谊,毕竟刘邦是他看重的主公,而韩信则是他提携的晚辈。从首次见到刘邦那刻起,萧何便觉这人非凡,将来必有大作为。因此,身为沛县功曹时,他暗中扶持刘邦,助其成长。
除了萧何,还有一个能看出刘邦不凡之处的人——吕太公,吕雉的父亲。彼时刘邦不过是个亭长,吕太公见其面相,眼睛顿时一亮,断言他将来必定荣华富贵。于是,吕太公不顾女儿意愿,毅然决定将吕雉许配给这位年长十几岁的刘邦。结果,吕太公的眼光果然没错,萧何的判断也无比精准,他们帮助了一位未来的皇帝崛起。
当沛县县令决定起义之际,萧何第一时间推举刘邦为领袖,只待两军会合,便可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起义。岂料刘邦兵临城下时,县令却反悔紧闭城门,拒绝开城。眼看朝廷军队即将追至,刘邦一行陷入险境。萧何见县令反复无常,连夜携同同僚出城投奔刘邦,详细告知城内情形。眼下城门拒开,只能依靠民众。随后刘邦运筹帷幄,激励百姓揭竿而起,推翻了胆怯无能的县令,成功打开城门。正是此刻,刘邦踏上了建立西汉的征途,萧何则成了他身边不可或缺的谋士。
传言刘邦成为首领之时,正是萧何在背后默默推动。毕竟刘邦出身微末,如何赢得百姓支持?萧何巧用占卜之术,向民众宣示起义乃天命,打消了疑虑,百姓纷纷响应。随后的秦楚大战中,萧何提出诸多战略建议,助刘邦隐忍待机,赢得一场又一场胜利。随着战果累累,刘邦名声日盛。
刘邦加冕汉王后,投奔者络绎不绝,韩信也在此时来到其麾下。萧何亲眼见证了这位军事天才的崛起。当时韩信在项羽麾下备受冷落,计谋屡遭无视,甚至被贬为看门小卒,无法参与大战。怀揣大志的韩信愤怒离开,决心投奔明主刘邦。夜色中骑马潜逃,却被士兵发现追捕,成为“逃兵”面临极刑。
韩信在逃亡途中迷路,幸遇一位热心樵夫,不但指路,还赠粮食,令他感激涕零。可出乎意料的是,韩信暗藏杀机,怕樵夫泄露行踪,竟杀害了他。几日后,韩信终于抵达刘邦营帐,却只能被安排看守粮仓,连面见刘邦都难。无聊之余,他借酒浇愁,粮食失窃数袋,面临处罚。得知将被处刑,韩信愤怒不平,抱怨命运不公、怀才不遇。恰逢萧何路过,听闻此言,立即制止,将其释放,并与他论国事。萧何惊讶于韩信的军事才能,承诺推荐他为大将军。韩信半信半疑,半月过去仍无变化,心生疑窦,计划悄悄离去。
实则萧何极力为韩信奔走,刘邦却迟迟不肯启用。得知韩信逃跑,萧何火速追赶,终于在刘邦营帐劝回韩信。萧何极力推荐,虽刘邦尚有怀疑,最终还是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从普通军官一跃成名将,誓死效忠,在战场上勇猛拼杀,先攻关中,后围垓下,逼得项羽自刎。刘邦文有萧何,武有韩信,借此稳固关中霸业。项羽悔恨莫及,未听叔父谏言,眼睁睁看着刘邦崛起。
萧何稳住军心民心,协助刘邦扩军,而韩信则带兵作战,成就赫赫战功。此时韩信威望大涨,甚至微妙地超越了刘邦。他不以为意,反而请求赐予昔日楚地封号楚王。若非他萌生自立为王之心,或许还能继续为诸侯。然而权力诱惑难挡,韩信开始伪装愚钝,甚至将钟离昧首级献给刘邦,表忠心。
刘邦却心生戒备,始终想除掉韩信。尽管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他威望依旧,若亲自下手,恐生臣子猜忌。于是吕后出手,借萧何之手排忧解难。她早已看韩信不顺眼,想借机除去他。萧何被召入宫,吕雉坚信韩信图谋不轨,询问对策。萧何未曾调查真相,便献计设宴邀韩信入宫,伺机除之。
于是,吕后借萧何之名邀韩信赴宴,韩信毫无防备,侍卫被拦宫外,最终死于钟室之中。始终,萧何未曾露面邀请韩信,得知韩信死讯时神情冷漠,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反贼已除”,便匆匆离去。韩信对萧何始终信任,而萧何却借此信任将其杀害。若萧何当初多调查一番,或许不会说出那句令人唏嘘的“反贼已除”。
韩信死后,权力落入萧何手中,他又将如何避开君王猜忌,继续掌控大权?这段历史,令人反思至今。
参考文献
《汉朝历史导读》第八章 千古名相萧何,劝学网,2019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