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希望能够将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皇位传承给自己的子孙。若是有儿子,他们通常不会考虑将这个位置交给他人,即使是亲生的兄弟也完全不在考虑之中。然而,当赵匡胤在去世之际,明明已有儿子在世,为何他选择将皇位传递给弟弟赵光义,而非他的亲生儿子呢?这使得北宋的江山最终落入弟弟之手,直到南宋时期,赵匡胤的第七代孙子才终于重返皇位。因此,说赵匡胤没有想到后代失去继承皇位的机会显然是不可能的,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了这样的抉择呢?
赵匡胤无疑是乱世中的一位杰出英雄。他的年轻时代过得并不如意,后来在一位高人的启发下加入了后汉,并逐渐成长为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声望日渐攀升。经过陈桥兵变,赵匡胤一举自立,宣告自己为皇帝,并带领骁勇善战的士兵四处征伐,最终成功建立了耀眼的大宋朝,成为了这方的霸主。
既然已经登上皇帝的宝座,就不得不为将来的继承人考虑。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夭折,另外有一个自尊心极强,因被训斥而选择自尽的二儿子,以及一位年幼的小儿子。那么,为何赵匡胤在去世时未将皇位传给这个小儿子,而是让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来继承呢?
事实上,最初提议让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并非赵匡胤,而是他们的母亲杜氏。尽管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妇人,但她的父亲却是一位太师,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擅长管理家庭事宜。在婚后,杜氏为丈夫接连生下儿子,并且精心操持着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在管理家务时要求极为严格,府中的每个成员都不得不遵循她的要求,包括自己的儿子赵匡胤。虽然杜氏对所有儿子都严加管教,但她似乎对赵光义特别偏爱,因此曾希望将来能够让这个三儿子尝试一下当皇帝的滋味。赵匡胤一直非常尊重母亲的意见,这个请求他自然铭记于心。
有人或许会认为,赵匡胤去世时,其母亲早已离世,因此即便不让弟弟继位也不成问题。然而,在宋朝时期,孝道文化已经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人们开始讲究世代同居,这与赵匡胤的身世息息相关。赵匡胤深知作为子女应当怎样孝顺父母,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孝道的践行,甚至将它视为行为的榜样。作为皇帝的赵匡胤,自然也希望能以身作则,尽管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但他依旧想尽力完成她的心愿。即便后来他产生了些许懊悔,对于坚持孝道的他来说,仍然必须为天下树立榜样,让自己的弟弟成为皇帝。
但如果说赵匡胤将皇位交给弟弟完全是因为母亲的影响,这显然也不完全成立。尽管大宋已经建立,但是赵匡胤知道背后仍有很多敌对势力虎视眈眈。在他剩下的儿子中,唯一存活的那个年仅十七岁,在之前的战争中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军功,想要登基为帝显然不足以镇住朝堂及外敌。而与之相比,赵光义在赵匡胤称帝之际,曾立下赫赫战功,之后也多次带兵征战,享有很高的威望。尽管把王位传给弟弟可能会令自己的后代失去皇位的机会,但为了稳固大宋王朝,这样的妥协似乎是值得的。毕竟,只要能够保住大宋,即使自己的儿子无法继位又何妨,何况那个继位的人还是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弟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