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想要处决谁就能下令处决,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存在例外的裁定。例如,丹书铁券,由于其被视为传说中的“免死金牌”,在皇帝打算赐死某人时,如果得以展示这张铁券,就能够确保其性命得以保全。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战场上也存在类似于“免死金牌”的东西,那就是“免战牌”。免战牌的功能在于宣布或者请求停战,令人惊讶的是,古代的军事对抗中,对方在亮出免战牌后,战斗竟会因此而停止。那么,难道古人就不担心对方玩弄诡计吗?
免战牌本质上是用来暂停战争的,意味着今天不进行战斗,留待日后继续。那么,当进攻方看到免战牌后就会选择撤回,绝不会在此期间发动攻击,直到对方不再悬挂免战牌后再发起攻击。即便放在现代,这样的做法似乎难以想象,但在古代却是确有其事。古人十分注重礼仪,尤其是在免战牌作为一种军事约定的时代,免战牌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彼时人们非常讲究礼义廉耻。
三春秋时期有很多关于作战的原则,其中一项明确规定是两军交战时不能杀死使者。如果杀掉了使者,相当于对国家元首下手,这将在道义上受到所有诸侯的谴责。此外,发起战争必须有明确的理由,不能轻率地说要侵略他国。而史料记载的“无加丧,无因凶”这条规则,则限制了在敌国君主去世或发生重大灾难等情况下发动攻击,若有人在这种情境下出征,那将会受到诸侯共同的谴责。更为离奇的是,在交战中,当你面对敌军的国君时,必须进行礼仪性行礼,行礼后才能继续与其他士兵交战。
例如,在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与楚国因争霸关系,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展开激烈的鄢陵之战。战事胶着时,晋国的将领郤至在战场与敌人交手时,竟然三次遇见了楚王。这个年轻的将领不仅没有选择先擒贼先擒王,反而停下车来为楚王脱帽行礼,楚王见郤至如此有礼,想要赏赐他一张弓,然而敌国的恩赐又岂能轻易接受呢?因此,郤至在行了三次肃拜之后,便继续寻求其他敌人进行战斗。从这一事件中可见,春秋时期的战争具备一种贵族式的气质,而免战牌的出现也显得不再奇怪。
实际上,免战牌之所以有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挂出免战牌的一方会将其悬挂在坚固的地方,比如城墙上。这样,即使对手不遵守规矩强行进攻,防守方也能牢牢把守。在当时技术条件有限,不到万不得已,进攻方不会轻言对已经悬挂免战牌的敌人发动攻势,因为这意味着冒着打不过的风险,还会遭受名誉上的损失,因此在春秋时期,免战牌的确发挥了作用。
免战牌的存在,与礼仪的盛行密切相关。在春秋时期,参与战争的主要是贵族,而周天子依然具备一定的权威,诸侯国间并未完全撕裂,那时国与国之间更像是一个大家庭,亲情难以割舍,不至于为了一己之利而导致生死之争。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弭,各国崛起,战争开始触及底线,政权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以往如儿童游戏般讲究仁义的战争,随之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