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这个感慨让人动容。猘儿,谓难与争锋,孙策在历史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东吴的骄子,曹操与袁术对他的评价,昭示了他在当时的独特地位。袁术似乎从一位老东家的角度发出感叹,他通过孙策看到了当年英勇无比的部下孙坚的影子;而曹操则是以对手的眼光,钦佩于孙策以仅有的一千兵马便迅速统一了江东,显示出无比的战斗力。
纵观孙策的一生,令人感慨不已。在他年仅23岁时便接过了家族的重任,曾年幼时在袁术的麾下效力。然而,短短两年之后,因对袁术的帝王梦感到不满,他毅然决然地带着几千名士兵独立出征。仅用三年的时间,孙策便横扫江东,但最终却不幸被一个小门客所刺杀,令人不禁感到惋惜。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孙策没有英年早逝,他能否带领江东的将士们战胜曹操、灭掉刘备,从而统一整个乱世呢?这个设想似乎并非毫无可能。
首先,孙策的能力显然远超孙权。孙策在统治期间,积极进取,仅用三年便攻克了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个郡落,其战斗力是无可匹敌的,屡战屡胜。而相比之下,孙权仅在攻打江夏时便耗费了五年时间,打了三次才最终攻下。即便是在赤壁之战中,他虽击败曹操,却也未能趁胜追击,阻止曹操的退路,未能实现一举收复失地的宏图。
就如孙策临终前所说,孙权的才能更适合安守江山,而非开拓疆土。再说说孙策手下的将领和谋士,众多英才聚集于此。父亲孙坚去世前,为他留下了一大批精兵强将,像黄盖、韩当、程普等都是独当一面的猛将。孙策更是在任内广招人才,不仅有周瑜、鲁肃的加盟,太史慈更是心甘情愿归附,而张昭、张纮、吕蒙、周泰等东吴后期的核心人物也是孙策亲自招揽而来。若论用人之道,孙策毫不逊色于孙权。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公元200年,正是孙策被刺的时候,曹操正忙于与袁绍在北方的官渡之战,而无法抽身援救南方,加之被迫与孙策联姻示好。此时的孙策已然计划着夺取许都,将汉献帝迎回江东,激发出更大的权势。曹操的主力大军都在与袁绍对峙,许都后方仅有荀彧这些重要人物驻守,若以孙策的勇猛和周瑜的智谋,攻克许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一旦孙策成功攻下许都,曹操为了自保必定迁都洛阳,这样孙策便可以趁机获取曹操至少三分之一的领土,形成一个战略包围圈,封锁住荆州的刘表。再者,刘表的统治也即将走向终结(公元208年去世),他的死必然会带来荆州的动荡不安,届时孙策便可以借助皇帝的威严,实现对荆州的掌控,进军其地。接下来,孙策还可以北上击败袁绍,收复幽并,进而西征关中和益州,成就不世的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