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
迪丽瓦拉
2025-09-21 03:02:00
0

《——【·前言·】——》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段佳话。

诸葛亮确实是个人才,《隆中对》的战略眼光,草船借箭的智慧,火烧赤壁的谋略,样样都让人佩服。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后人称为智慧化身的“卧龙”先生,其实有两个致命的毛病。

最让人感慨的是,刘备在临终前就发现了这些问题,还专门提醒过,可惜诸葛亮压根没听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刘备的最后嘱托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重不起。

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枭雄,此时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把诸葛亮叫到床前,进行了一番看似寻常实则深意的对话。

刘备当时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关于马谡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话听起来很直白,就是在说马谡这个人夸夸其谈,不能重用。

可是刘备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远不止这些。

他其实是在委婉地提醒诸葛亮,你在识人用人方面存在问题,容易被表面的才华蒙蔽双眼。

第二句话更加微妙:"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表面上看,这是在告诉刘禅要把诸葛亮当父亲一样对待。

可是刘备的真正用意是在提醒诸葛亮,你要学会当一个好的领导者,要培养人才,要像父亲教育儿子一样去栽培下属。

刘备这两句话,实际上是在点出诸葛亮的两个致命缺点:一是识人不明,二是个人英雄主义太强。

可惜诸葛亮当时满心感动,只听到了表面的意思,完全没有领会到刘备的深层提醒。

街亭失守,第一个缺点暴露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开始了他的北伐大业。

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需要派人镇守街亭这个战略要地。

按理说,这么重要的位置应该派最可靠的将领去守,可是诸葛亮偏偏选择了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实有些文采,平时说话也头头是道,看起来很有才华。

诸葛亮就被他的表面功夫给迷惑了,觉得这个人有能力。

可是实际上,马谡就是个典型的纸上谈兵的主,没有什么实战经验。

果然,马谡到了街亭后,完全不按常理出牌,非要把军队拉到山上扎营,说什么"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手下的将领都劝他在路口扎营,控制水源,可是马谡就是不听。

结果司马懿一来,直接把山围了个水泄不通,断了水源,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就这么丢了。

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诸葛亮这时候才想起刘备的话,可是已经晚了。

他虽然挥泪斩马谡,可是损失已经造成了。

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从这件事中真正吸取教训,识人不明的毛病依然存在。

用人不当导致人才凋零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马谡身上。

他对魏延的态度就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魏延是刘备亲自提拔的大将,能力出众,战功赫赫。刘备当年让他镇守汉中,可见对他的信任。

可是诸葛亮对魏延总是疑心重重,觉得他桀骜不驯,不好管理。

魏延提出的很多建议,诸葛亮都不采纳。

比如魏延曾经建议,给他一万精兵,从子午谷奇袭长安,这个计划其实是有可行性的。可是诸葛亮觉得太冒险,坚决不同意。

相比之下,诸葛亮对杨仪却是信任有加。

杨仪这个人确实有些能力,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可是心胸狭窄,私心很重。

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杨仪利用诸葛亮生前的安排,设计陷害魏延,最终导致魏延被杀。

这件事的后果很严重。魏延一死,蜀汉就少了一员大将。

更要命的是,这件事寒了其他武将的心,大家都觉得诸葛亮偏心,只信任文官,不信任武将。

事必躬亲的悲剧

诸葛亮的第二个致命缺点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太强,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

这个毛病在他执政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蜀汉朝廷上下,大事小事都得他说了算,连士兵打二十军棍这种小事,他都要亲自批准。

这种做法看起来很负责任,可是实际上害处很大。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诸葛亮把所有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必然顾此失彼。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完全没有培养出接班人。

诸葛亮晚年选择了姜维作为继承人,可是姜维的能力明显不足。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好战的一面,却没有继承他的智慧和谋略。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北伐,可是连连失利,把蜀汉最后的家底都败光了。

这就是不注重人才培养的恶果。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汉还能勉强维持,可是他一死,整个国家就像失去了主心骨,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隆中对》的致命缺陷

回过头来看,诸葛亮的两个致命缺点其实在《隆中对》中就有体现。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确实宏大,可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过于理想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

当时天下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曹魏有400万人,东吴有200万人,而蜀汉只有95万人。

在这种人口劣势的情况下,隆中对提出的"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实际上是要把本来就不多的兵力分散到四面八方。

毛主席对这个战略有过精辟的评价:"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最终乃是三分兵力。"

这话说得很对,在人口和兵力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还要分兵把守,这不是自找死路吗?

可是诸葛亮直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一直按照《隆中对》的思路在走,结果越走越困难。

六次北伐,每次都是劳师动众,可是收效甚微。蜀汉的国力在这种穷兵黩武中逐渐消耗殆尽。

诸葛亮如果能够听懂刘备的提醒,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蜀汉的命运会完全不同。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诸葛亮带着他的遗憾和蜀汉的衰落,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结语·】——》

刘备这个人虽然出身不高,可是识人用人的本事确实了得。

他在临终前敏锐地发现了诸葛亮的问题,还专门提醒过,可惜诸葛亮没有领会到他的良苦用心。

识人不明和个人英雄主义这两个致命缺点,最终导致了蜀汉的败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聪明的人也有盲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老师和长辈的提醒,往往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信息来源:
1.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陈寿著
2. 《三国志·蜀书·刘备传》- 陈寿著
3. 《三国志·蜀书·马谡传》- 陈寿著
4.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陈寿著
5. 《资治通鉴·魏纪》- 司马光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汉奸冉闵被包装成民族英雄,是... 因为微信推荐机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欢敝号 请进入敝号页面点亮“星标” 文/鹰眼荷鲁斯 人渣汉奸冉闵经过...
原创 1... 1948年3月,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在益林一举歼灭了敌军顾祝同指挥下的整旅部队。这次重创让顾祝同心中郁...
司马迁果然没瞎说,考古队再次勘... 《——【·前言·】——》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记载,在现代考古中真的被证实了!2000年夏天,陕西临...
原创 朱... 洪武年间的一个清晨,南京的皇宫内,朱元璋正在专心批阅上奏的文件,突然,一个急报传来:江北传来奇事,一...
原创 抗... 8月5日下午,为了追寻历史的足迹,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的后代、林州市临淇镇占元村的党支部...
原创 被...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体系中,政权几乎完全由男性把持,而令人遗憾的是,偶尔崛起的女性统治者往往被恶意渲...
原创 陈... 陈修是明朝初年著名的文臣,出生于江西上饶。他在国家尚未稳定之际,便跟随太祖皇帝朱元璋南征北战,参与了...
原创 他... 当然!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下,保持原意和篇幅,同时加入更多细节描述: --- 一部名为《少年包...
原创 3... 元朝时期是由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原的,在这个时期,蒙古贵族与豪绅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使得汉族百姓的生活异常...
马谡被斩前唯有一人能救他,诸葛... 《——【·前言·】——》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本是一场扭转乾坤的战略,却因马谡一个致命...
这书估计你得买两套,珍藏好一套... 今天越复杂,我们越要往回看。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史学...
原创 “...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豪杰辈出。 在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中,每一个崛起的势力都试图在逐渐崩塌的汉朝基...
原创 民... 当然,提起中国近代史,袁世凯这个人物是绕不开的话题。 袁世凯的一生犹如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历史小说,...
原创 朱... 咱今天聊聊明朝那些事儿,讲讲朱元璋反腐这档子事。朱元璋大家都熟,这位明朝开国皇帝,出身那叫一个苦,当...
原创 太... 当然!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字数和原意基本一致,并适当丰富细节和描写。 --- 清朝政府的腐...
原创 民... 在1905年8月,正值清朝末年,革命火种早已在民间燃起。在这段动荡不安的时期,孙中山先生为实现中华民...
原创 朝... 大家好,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过朝鲜景宗,今天我将详细介绍他的王妃——宣懿王后鱼氏的一生。 鱼氏出身...
原创 黄... 上世纪内战中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中,有一位性格极为复杂的人物。他自负而固执,清高且顽固,性格呆板,坚守...
原创 他...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后,红军迅速恢复了其战术优势,展现出了高机动性和灵活的战斗风格。此后,红军在...
原创 这...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140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两党展开了历史上第二次合作,红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