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
迪丽瓦拉
2025-09-21 03:02:00
0

《——【·前言·】——》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段佳话。

诸葛亮确实是个人才,《隆中对》的战略眼光,草船借箭的智慧,火烧赤壁的谋略,样样都让人佩服。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后人称为智慧化身的“卧龙”先生,其实有两个致命的毛病。

最让人感慨的是,刘备在临终前就发现了这些问题,还专门提醒过,可惜诸葛亮压根没听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刘备的最后嘱托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重不起。

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枭雄,此时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把诸葛亮叫到床前,进行了一番看似寻常实则深意的对话。

刘备当时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关于马谡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话听起来很直白,就是在说马谡这个人夸夸其谈,不能重用。

可是刘备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远不止这些。

他其实是在委婉地提醒诸葛亮,你在识人用人方面存在问题,容易被表面的才华蒙蔽双眼。

第二句话更加微妙:"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表面上看,这是在告诉刘禅要把诸葛亮当父亲一样对待。

可是刘备的真正用意是在提醒诸葛亮,你要学会当一个好的领导者,要培养人才,要像父亲教育儿子一样去栽培下属。

刘备这两句话,实际上是在点出诸葛亮的两个致命缺点:一是识人不明,二是个人英雄主义太强。

可惜诸葛亮当时满心感动,只听到了表面的意思,完全没有领会到刘备的深层提醒。

街亭失守,第一个缺点暴露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开始了他的北伐大业。

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需要派人镇守街亭这个战略要地。

按理说,这么重要的位置应该派最可靠的将领去守,可是诸葛亮偏偏选择了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实有些文采,平时说话也头头是道,看起来很有才华。

诸葛亮就被他的表面功夫给迷惑了,觉得这个人有能力。

可是实际上,马谡就是个典型的纸上谈兵的主,没有什么实战经验。

果然,马谡到了街亭后,完全不按常理出牌,非要把军队拉到山上扎营,说什么"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手下的将领都劝他在路口扎营,控制水源,可是马谡就是不听。

结果司马懿一来,直接把山围了个水泄不通,断了水源,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就这么丢了。

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诸葛亮这时候才想起刘备的话,可是已经晚了。

他虽然挥泪斩马谡,可是损失已经造成了。

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从这件事中真正吸取教训,识人不明的毛病依然存在。

用人不当导致人才凋零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马谡身上。

他对魏延的态度就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魏延是刘备亲自提拔的大将,能力出众,战功赫赫。刘备当年让他镇守汉中,可见对他的信任。

可是诸葛亮对魏延总是疑心重重,觉得他桀骜不驯,不好管理。

魏延提出的很多建议,诸葛亮都不采纳。

比如魏延曾经建议,给他一万精兵,从子午谷奇袭长安,这个计划其实是有可行性的。可是诸葛亮觉得太冒险,坚决不同意。

相比之下,诸葛亮对杨仪却是信任有加。

杨仪这个人确实有些能力,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可是心胸狭窄,私心很重。

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杨仪利用诸葛亮生前的安排,设计陷害魏延,最终导致魏延被杀。

这件事的后果很严重。魏延一死,蜀汉就少了一员大将。

更要命的是,这件事寒了其他武将的心,大家都觉得诸葛亮偏心,只信任文官,不信任武将。

事必躬亲的悲剧

诸葛亮的第二个致命缺点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太强,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

这个毛病在他执政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蜀汉朝廷上下,大事小事都得他说了算,连士兵打二十军棍这种小事,他都要亲自批准。

这种做法看起来很负责任,可是实际上害处很大。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诸葛亮把所有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必然顾此失彼。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完全没有培养出接班人。

诸葛亮晚年选择了姜维作为继承人,可是姜维的能力明显不足。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好战的一面,却没有继承他的智慧和谋略。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北伐,可是连连失利,把蜀汉最后的家底都败光了。

这就是不注重人才培养的恶果。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汉还能勉强维持,可是他一死,整个国家就像失去了主心骨,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隆中对》的致命缺陷

回过头来看,诸葛亮的两个致命缺点其实在《隆中对》中就有体现。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确实宏大,可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过于理想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

当时天下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曹魏有400万人,东吴有200万人,而蜀汉只有95万人。

在这种人口劣势的情况下,隆中对提出的"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实际上是要把本来就不多的兵力分散到四面八方。

毛主席对这个战略有过精辟的评价:"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最终乃是三分兵力。"

这话说得很对,在人口和兵力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还要分兵把守,这不是自找死路吗?

可是诸葛亮直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一直按照《隆中对》的思路在走,结果越走越困难。

六次北伐,每次都是劳师动众,可是收效甚微。蜀汉的国力在这种穷兵黩武中逐渐消耗殆尽。

诸葛亮如果能够听懂刘备的提醒,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蜀汉的命运会完全不同。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诸葛亮带着他的遗憾和蜀汉的衰落,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结语·】——》

刘备这个人虽然出身不高,可是识人用人的本事确实了得。

他在临终前敏锐地发现了诸葛亮的问题,还专门提醒过,可惜诸葛亮没有领会到他的良苦用心。

识人不明和个人英雄主义这两个致命缺点,最终导致了蜀汉的败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聪明的人也有盲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老师和长辈的提醒,往往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信息来源:
1.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陈寿著
2. 《三国志·蜀书·刘备传》- 陈寿著
3. 《三国志·蜀书·马谡传》- 陈寿著
4.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陈寿著
5. 《资治通鉴·魏纪》- 司马光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一坛酒 搅动明清28帝 ——燕... “八九不离十”“九五至尊”“胡言乱语”这些词语的出处您知道吗?它们和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史有何关系?燕云...
原创 楚... 在古代中国,继承问题对于一个王朝的存亡至关重要。楚国的楚考烈王熊渠,是战国时期一位有影响力的君主,但...
原创 三...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的这句诗,充满了疑问和感慨。谁能知晓三国的纷争到底持...
原创 1... 民国十年(1921年),15岁的溥仪在受外国老师庄士敦影响后,第一次知道了电话的存在。他决定在紫禁城...
原创 关... 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总是能让我们津津乐道,尤其是那些英勇的名将,关羽更是成为了全民偶像。关羽在长时间...
原创 皇... 唐朝在推翻隋朝后,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到了唐玄宗时期,国家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强大到几乎无敌于天下。古...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涌现出了许多英勇的英雄人物。像袁绍、孙坚、公孙瓒...
上海首次系统展示古滇国考古发现... 中新网上海11月18日电 (李秋莹)你是否听说过古滇国?无论是《史记》中寥寥数语勾勒的传奇古国,或是...
原创 唐... 李世民和武则天在唐朝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虽然两人曾是夫妻,但李世民却并不喜欢武则天,甚至他们之...
原创 她... 在中国古代,投胎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能。若投得好,就能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若投得不好,便注定一生贫...
原创 魏... 《——【·前言·】——》 安陵是战国末期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国,四面被强敌包围,国内没有强大的军队,外面...
原创 他... 历史上,关羽以“刚而自矜”著称,甚至连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都曾看不起他,认为他不过是个“老卒”罢了。但...
原创 中...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根据历史记载,目前中国共有五千多种姓氏,这些姓氏经过...
原创 嘉... 在皇帝的眼中,严世藩和海瑞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两者之间不可能进行比较。并且,也不是因为某人冒犯了皇帝...
原创 刘... 1. 下令杀樊哙 最近,天气一直不太好,阴云密布,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仿佛随时可能迎来一场暴风雨。...
原创 自... 自古以来,山东和山西就有着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说法。《汉书》早有记载,这句话不仅总结了两地的文化特点...
原创 一... 1949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指示,决定将西北、中原、华东和东北的四大野战军分别命名为一、二、三、四野...
原创 原... 在古代,一个朝代走向灭亡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比较尴尬的原因是皇帝不能生育,导致了继承人问...
原创 周... 在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出色的将领和政治家,同时,也有一些令人心驰神往的女性人物,如貂蝉、...
原创 摆...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一幕。在这一情节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追兵,采取了一个大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