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临终时的遗言,充满了深深的忧虑与牺牲精神:“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以发覆面而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 这句话展示了他对祖先的愧疚以及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即便国家已然破败,百姓的安危依旧是他心头的牵挂。崇祯皇帝以死守城的决心,体现了他为国捐躯的忠诚,甚至在大明即将灭亡的时刻,他仍旧未忘那些为民生计的平民百姓。这份舍生忘死的忠诚,虽显悲壮,但也充满了帝王的孤独和无奈。
这句话在我看来,发自崇祯皇帝内心的真实感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悲。” 作为一位帝王,他本可以逃脱,但他并未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迎接死亡。他心中清楚地知道,逃避无法挽回局面,既然已经无法挽救国家,他也只能以死示忠,给历史留下一个忠诚而悲壮的背影。这种勇气,实在是难能可贵,也让人不禁为他深感惋惜。
然而,大明的灭亡,绝非崇祯一人的责任。崇祯在位十七年,虽然他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正如后人所言,帝国的衰败绝非一日之功。大明的失败,恰恰是前期种种决策的累积结果。尤其是在最后的几年,决策的失误频频出现,李自成的崛起和迅速攻势,显示了朝廷的应对迟缓和决策的困境。
李自成,这位“敬业”的青年,似乎从未想过放慢脚步。1644年,农历新年,李自成没有时间休息庆祝新年,而是迫不及待地在西安称帝,定国号“大顺”。从那时起,他便带领大顺军直奔京畿而来。行军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仅用了两天时间,先锋部队便已抵达山西,气势如虹。面对这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崇祯皇帝在京城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根本没办法度过这个新年。
北京的正月天寒风凛冽,然而朝堂上,紧张的气氛弥漫开来。崇祯在焦急的情况下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会议的唯一议题便是:如何阻止大顺军的进攻。尽管朝堂上大臣们纷纷自告奋勇,愿意为朝廷出征、平定李自成,但崇祯皇帝心里明白,若他们真有能力,恐怕大明江山也不会走到这一步。因此,他决定等待一位值得信赖的重臣——李建泰的到来。
李建泰不仅是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还是山西的巨富,正因如此,崇祯认为,他必定能在此时以家乡的利益为重,奋力出征。果然,李建泰没有辜负期待,主动请命,誓言为国捐躯,保卫山西和大明的命运。正月二十六日,崇祯皇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饯行宴,赠送象征皇权的尚方宝剑,并配以1500名大内高手随行。
然而,李建泰并非忠诚的侠士,他的请求其实是出于保卫家乡财产的考量。李建泰想借机招募士卒,反抗李自成的进攻。当李建泰带领队伍出发时,原本以为前途一片光明,但消息传来,山西曲沃已经沦陷,这无疑是对李建泰的一次沉重打击。在前行的过程中,李建泰的士气开始动摇,涿州的守将甚至拒绝让他进入城池,担心李建泰会抢夺粮草和兵员。
最终,李建泰未能及时恢复士气,无法为朝廷作出有效反击,而大明的状况更加严峻。李自成的进攻越来越快,河北的真定县迅速沦陷,李建泰的无力感和沮丧感也逐渐蔓延。兵部尚书张缙彦竟然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甚至不能派出侦察兵,暴露出朝廷的虚弱和无能。大明已经到了极度贫困的地步,甚至连基本的军费都难以负担。
在这种极度危机的情况下,崇祯转向了威望极高的周奎,希望他能带头为国家捐献资金。然而,周奎的态度令人震惊,他坚称自己家中贫困,甚至不愿为国家捐款。无奈之下,周皇后只得用自己私下的首饰来换取银两,最终周奎捐款的数额与他实际所得之间差距巨大,最终,他的财富被李自成洗劫一空,成为历史的笑柄。
随着李自成逼近京城,朝廷内部的局势已经彻底崩溃。许多人意识到守城已经毫无希望,纷纷开始策划南迁,这曾是多个王朝在危机时的生存之道。李明睿提出的南迁计划,虽然得到了崇祯的初步认同,但在首辅陈演的反对下,这一计划未能实施。更为讽刺的是,陈演在李自成攻城后迅速投降,成为历史上最典型的墙头草,令人唾弃。
到了崇祯皇帝最后的时刻,他明白自己已经无法逃脱大明的命运。即便如此,他依旧未曾屈服,依旧选择死守京城,不愿让百姓再受一丝伤害。然而,所有这些努力在李自成的铁蹄下无力回天,最终,崇祯在煤山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标志着大明的彻底灭亡。
如果说崇祯皇帝能选择适时逃离,或许大明仍有一线生机。尽管当时的南迁计划可能为国家争取到一些时间,但因种种内部的阻力和盲目坚持,最终所有努力都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大丈夫能屈能伸,而崇祯的悲剧,正是因为他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去转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