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被誉为蒋介石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与老同学陈赓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早在黄埔军校时期,两人由于信仰的差异便成了老对手,但据说私下里两人关系相对融洽。陈赓对胡宗南的了解非常透彻,深知他在国民党中央军中能够跃升至此,并非偶然之事,而是经过了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曾有美国记者斯诺在访问陕甘宁边区期间,向周恩来提出一个问题:“国民党军中最具才能的野战指挥官是谁?”作为国民党问题的专家,周恩来思考片刻后,给出了三个名字,分别是陈诚、何应钦和胡宗南。前两位均出自保定军校,唯一的例外便是胡宗南,他则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
周恩来对这三位指挥官做出了分析。陈诚给人的印象是稳重踏实,但在战斗中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何应钦在指挥作战时一向遵循常规,特别是在1927年之前的战绩可圈可点,然而自那之后,他在孙传芳手中经历惨败,士气也随之大幅度下降,似乎受到了心理上的重大冲击,从而在以后的战争中表现平平。最终,周恩来总结出陈诚和何应钦都不算蒋介石麾下最优秀的野战指挥官,而胡宗南则当之无愧。
周恩来的这一评价有着扎实的依据。当时,红军刚刚经历长征,抵达西北地区,面对着相当恶劣的自然条件。偏远的西北地带,环境酷寒与干燥并存,此时能够与红军一起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拼搏,并始终不放松对红军的追击与打击的,就是胡宗南所率领的第一军。
从长征结束到进入陕甘宁边区,陈赓与胡宗南展开了三次激烈的交锋。每一场战斗都是著名的硬仗,双方都是全力以赴,反复冲突,苦战不休,甚至各有胜负。最后一战,发生在陕甘宁边区的山城堡,这一战也是十年内战的收尾之战。尽管陈赓战胜胡宗南,但红军胜利也并非毫发无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现如今二十八团的前身,即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的师长柴洪儒就牺牲在那场战斗中。
当年胡宗南及其第一军是红军的主要敌人,如今他们不仅有美械装备支援,而且在兵力上也占有显著优势,因此不可小觑。如果部队出现松懈,完全拼开的与其交战,凭借现有的武器和军力,是否能打赢将成为一个艰难的疑问。陈赓曾有一句名言:“有些危险是不能冒的,而有些危险是必须冒的。”他曾对刘忠叮嘱道:“这一仗,不要口出狂言,一定要一点一滴地去做。你们要集中三到四个团,甚至两个旅去对付敌人的一个团。”
如果一次性无法剿灭敌人一个团,该如何是好?陈赓的指示是:“哪怕只消灭一个营也好。抓住一个,消灭一个,务求全歼,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嘛!这样一点点地冲击,一个营一个营地彻底消灭他们。”随后,部队在传达这个战术时,用西瓜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认为西瓜太大,而我们的嘴小,无法一次性吃掉。为了吃下这个大西瓜,必须把它切成小块,这样才能逐步消化。打仗亦是这个道理,敌人兵力聚集如刺猬,而我们的兵力则相对较少,若直接攻击难以奏效,那么便应设法将敌人分散,化整为零,逐个击破,最终将其消灭。
除了“小步慢吃”的策略,陈赓的另一战术思想也相当明确:“敌方有火力优势时,要采取夜战和近战的形式作战。白天以部署和准备为主,晚上则出击!”闻夏战役(2)连载,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