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贯(1054年—1126年),出生于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北宋末年臭名昭著的“六贼”之一,也常被人们与高俅、蔡京齐名,成为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大奸臣代表之一。
童贯的一生可谓传奇纷呈,尽管后世普遍将他视为奸臣,但他却独创了五项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及的纪录,这些成就即便在封建王朝和宦官制度终结之后,也无人能超越,永远铭刻于史册。
这五项纪录具体包括:
第一,他是中国历史上掌握兵权时间最长的宦官;
第二,他是中国历史上军权最大、控制军队最为集中的宦官;
第三,他获得的爵位为历代宦官中最高;
第四,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位被正式派遣出使外国的宦官;
第五,他是唯一一位被朝廷正式册封为“王”的宦官。
史书记载,童贯身形高大魁梧,骨骼坚硬如铁,双眼炯炯有神,肤色黝黑,给人一种极具阳刚之气的感觉,完全不像一个被阉割过的宦官。据推测,这可能与他年近二十才入宫净身有关,年纪较大使得他的身体发育较为完整。
进入宫廷后,童贯性格宽厚,懂得慷慨解囊,行事风格颇似《水浒传》中那些仗义疏财的梁山好汉。但不同的是,他施恩的对象极具选择性,主要偏向后宫嫔妃、宫女、宦官以及能接近皇帝的道士和皇帝亲近的臣子们。
如此一个人,自然对皇帝的心理洞察力非凡,常能通过他人之口捕捉到皇帝的喜好和意图,因而深得皇帝欢心。
童贯入宫时,拜同乡前辈李宪为师。李宪是宋神宗时期著名的宦官,曾长期担任西北边境监军,有一定军功。
童贯入宫前曾读过几年私塾,具备一定文化底蕴,随李宪出入前线,曾十余次深入西北,对当地地形山川有较深了解,这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坚实基础,使他在宦官中显得文武双全,极为少见。
不过,在进宫后的二十年间,童贯一直默默无闻,直到赵佶即位,正值“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当时宰相章惇语)的局面,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童贯开始迅速崛起,如同火箭般蹿升。
宋徽宗登基时,童贯已年届46岁。宋徽宗在杭州设立金明局,委以童贯内廷供奉官身份主管文玩字画的收集工作。虽然这个职位看似不高,相当于皇宫的采购总管,但却是个极具利润的差事。童贯并未急于牟利,而是利用机会与被贬杭州的蔡京建立了密切联系。
童贯在杭州停留期间,蔡京每日与其交往,极尽巴结之能事,甚至赠送自己珍藏的王羲之真迹,还帮童贯从民间搜集了数件珍贵字画。这些文物让宋徽宗对童贯刮目相看,也为童贯后来的晋升铺平了道路。
回京后,童贯也不吝阔绰,向宫中嫔妃、皇帝近臣和曾预言赵佶即位的道士大肆送礼,以回报蔡京为他开路。
当时,童贯的几个亲信弟子对此颇感迷惑,不理解他为何如此热心支持一个已被贬官的蔡京。童贯解释说,当时的宰相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单靠自身难以崭露头角,若能借力扶持另一个宰相,则大有可为。
事实证明,童贯眼光极为精准,不到一年,借助蔡京的努力和童贯的鼎力支持,蔡京实现了官职的三级跳。
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任命蔡京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从此童贯步入高升轨道。
蔡京掌权后,重用童贯监军西北,称其熟悉陕右五路地形及将帅,极力推荐其收复青海、甘肃地区的失地。
宋廷集结十万大军,王厚任统帅,童贯监军,开始进军。军队行至湟州(今青海乐都县南),正在誓师大会上,忽接皇帝手谕,因宫中失火被视为不祥,急令撤军。
童贯看过诏书,若无其事将诏令收起。主将王厚询问皇帝意旨,他回答:“陛下希望我们军功赫赫。”
此次征战中,童贯表现低调,协助将军们连连告捷,成功平定西北叛乱。
在庆功大会上,将士欢欣鼓舞,童贯却拿出皇帝诏书示众,众人见之惊恐,纷纷质问为何当初不遵圣意止兵。
童贯答道:“当时士气正盛,若此时止兵,未来何以再战?”
王厚追问:“若战败如何?”
童贯淡然回:“正因如此,我才不让你们看那诏书,若败,就由我独自承担罪责。”
听罢,众将齐跪感佩,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这场胜利对北宋已近衰亡的王朝来说尤为珍贵,因为北宋已久无军事辉煌。
童贯凯旋归朝,受到京城上下热烈欢迎,因军功晋升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
此后他长期驻守西北,主持军事,多次战胜敌军,官职不断提升,先后担任武康军节度使,攻克积石军(今青海贵德县)、洮州(今甘肃临洮县),加官检校司空。
大观二年(1108年),童贯与蔡京产生矛盾。宋徽宗本欲授童贯“开府仪同三司”之职,该职位被称为“使相”,相当于宰相级别,历来未授予宦官。蔡京极力反对,称:“使相岂能授宦官?”遂拒绝为童贯发诏书,宋徽宗不了了之。
实际上蔡京已对童贯极为不满,因童贯仗功骄横,在选拔西北将领时自行决定,绕过正常朝廷程序,令蔡京颜面尽失。
蔡京此举令童贯愤怒,但他冷静观察,次年联合朝中反蔡力量,一举将蔡京罢相,蔡京被贬为太子少保,流放杭州。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又开历史先例,以副使身份代表大宋出使辽国。虽有大臣反对,认为一名生理残缺的宦官难以代表皇帝形象,但宋徽宗轻佻回应:“契丹听闻童贯战胜羌人,盼见识此人,正好由他出使顺便侦查辽情。”
宋徽宗还加封童贯为检校太尉(武官最高职),与端明殿学士郑允中一道出使辽国。
归来后,童贯权势更盛,掌控朝廷军政大权,请求进兵夏国横山,朝廷任他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不久,童贯终于获得“开府仪同三司”称号,打破历史未有宦官获此职衔的记录。
不到三年,童贯又被任命为枢密院事,成为北宋仅次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首次实现宦官主持枢密院。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发动大规模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迅速攻陷杭州,东南大乱。
宋徽宗惊恐下令童贯率军平定叛乱。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方腊及其家属被擒并斩首,江南恢复平静。童贯因功升为太师,封楚国公。
这场镇压方腊起义的关键人物正是大宦官童贯,而非史书中更为人熟知的宋江等梁山好汉。
随后,童贯率二十万大军北伐燕京,却惨遭重创,暴露宋军衰败,埋下后来的“靖康之耻”祸根。童贯请求金兵代为夺取燕京,最终以百万贯赎回空城,回京后向宋徽宗自报功绩。
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依据宋神宗遗训,封童贯为“广阳郡王”,成为历史上唯一获封王爵的宦官,远超后来的魏忠贤、刘瑾等人。
至此,童贯达到了权势顶峰,凭一介宦官身份,掌握军权逾二十年,屡封爵位,权倾朝野。
童贯辉煌的后半生,一方面得益于自身卓越才能,另一方面则与宋徽宗行为轻浮、宠信宦官密不可分。
然而,此时北宋已进入灭亡倒计时。金兵南下,童贯从太原逃回京城,宋钦宗继位,下诏亲征并任童贯为东京留守,但童贯拒绝,随宋徽宗南逃。
宋钦宗登基后,接连下令贬黜童贯,列举其十大罪状。童贯在贬谪途中,于南雄(今广东南雄)使馆内被斩首,首级还被送回京城示众。宋钦宗即位后,蔡京亦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