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丽君
民本思想是中国人数千年治国的古训。它把民众视为安邦定国的根本。顾炎武满怀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忧思,立足现实问题,探究“国家治乱之源,民生根本之计”,其论著中有大量涉及民本思想的主张。
平等待民。顾炎武反对三纲五常,强调“君、臣、民”在政治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是靠劳动谋生,君是“代耕受禄”的公共服务者。基于此,他认为,君权不可凌驾于民权之上,应当为民众所用,君主应当尽职尽责服务民众。他指出“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禄,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惠民利民。首先,顾炎武认为惠民利民的前提是统治者要能体悟到民众疾苦,倡导君主要向舜、禹等圣明的先王学习为民之道,他谈到“古先王之教,能事人而后能使人”“舜之圣也,而饭糗茹草;禹之圣也,而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此其所以道济天下,而为万世帝王之祖也”。其次,顾炎武提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不同制度弊端,提出应通过分权自治将权力适度下放给郡守、县令等官员,使“守令必称其职”,进而实现“国可富,民可裕,而兵农各得其业矣”。最后,顾炎武提出了惠民利民的具体举措,认为统治阶层要树立“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的为官理念,通过“土地辟,田野治,树木蕃,沟洫修,城郭固,仓廪实,学校兴,盗贼屏,戎器完”等措施为民做实事,达到“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矣”。
藏富于民。针对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境况,顾炎武提出三条藏富于民路径。一是基于“民享其利,将自为之,而不烦程督矣”的经济规律,揭示了“民自趋利而勤业”的人民“自为”原动力。二是针对繁重赋税导致的“搜括不已,至于加派;加派不已,至于捐助,以讫于亡”的不良风气,提出改革赋税的富民之策——“既减粮额,即当禁限私租,上田不得过八斗,如此则贫者渐富,而富者亦不至于贫”。三是倡导统治者不争民利,秉持“用中有度”的生态理念,以实现“世计有余”的民生福祉,做到“利尽山泽而不取诸民”。
顾炎武民本思想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平等观念、察民情、惠民生、为民办实事等理念,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深深融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执政理念,转化为不断推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实践伟力。
(作者单位:中共昆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