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李善长、蓝玉,这三个人的故事,要搁今天拍部职场剧肯定得收视爆棚。每个都是明初大腕,扛过枪、出过力、玩过命。但朱元璋这个“老板”,最后把他们都收拾得服服帖帖。
你说这三个人联合起来能翻了明朝的天吗?我看,还真悬!
先说胡惟庸,这哥们年轻的时候,智商肯定不比谁低。朱元璋用他当宰相,也算慧眼识英才。那个时代,宰相这个职位,放在全国都是大权独揽,调兵遣将、调官升迁,没有他签字不行。
可是有一点,胡惟庸没搞明白。
大明的宰相不掌兵权,说到底就是个“嘴炮大将军”
。你在朝堂吆喝得再响,军队不归你管,打起仗来都不带你的份儿。政令可以玩权谋,但真要搞大事,没兵就是纸老虎。胡惟庸敢有叛心吗?不排除,但没兵权怎么闹?连调动几个卫队都归吏部兵部批,你能翻得了个啥?
而且,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胡惟庸手腕是有,但自信心爆棚到一度失智。自负这毛病,历代都流行,但他身上的表现尤为扎眼。处理公务屡屡出错,低级错误接连犯。继而让朱元璋看透了他的底色。一问手下:“你看胡惟庸这人,有几分本事?”大家都讪笑不语——这其实就已经危险了。
再看李善长。这个人老成持重,从朱元璋刚起家的时候就追随左右。能文能武,开国头号功臣,这点没人否认。但到朱元璋晚年,李善长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八十岁的人,身子骨早就撑不起几场大风浪。
别说造反,搬个椅子可能都得喘半天
。
曾经他能呼风唤雨,靠的是“淮西集团”那帮生死兄弟。可岁月不饶人,一个个老去、病去、死去。英明一世,到了后半段留给后人的,只剩一顶“前朝元老”的空帽子。你让李善长再捡起刀枪,恐怕他自己都心虚。
第三个,蓝玉。这是标准的战神。大破北元、横扫草原,那叫一个威震四方。你要光说打仗,明初除了徐达就数他厉害。可惜了,政治方面蓝玉基本是文盲。打仗打到度数上头,干出很多缺乏分寸感的事。战后霸占北元王妃,这是找死。攻破城门却对自己人横眉冷对,这种人你敢让他坐镇后方?
我看蓝玉这种人,
要真闹腾,最后成了炮灰的概率最大
。没自己的班底,没人替他说话。大明的政治斗争,讲谋略多过讲拳头。蓝玉这路数,见了品茶会友的那帮臣子只能算“粗人凑热闹”。
你细品,三个主角各有强项,但综合实力都不是朱元璋的对手。他们仨如果真想勾肩搭背搞事情,能不能成事?
靠的不是情份,是制度
。
朱元璋狠在哪?他不怕你有本事,怕的是你不服管。大明开国后的一系列操作,最致命的就是把“权力中枢”牢牢抓在手里。
宰相干脆废了,政事都到皇帝案头来批
。兵权分给好几家,谁都做不了明面上的二号人物。再加上锦衣卫天天在你背后盯梢,喝茶聊天都有人记笔记。
就算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个架起铁锅“煮三国”,也拧不成一股绳。为什么?性格决定命运。胡惟庸自以为计高一筹,实际在制度面前就是个乖宝宝。李善长年老力衰,光荣属过去。蓝玉打仗利索,文官圈子混不下去。
你要问,三人能不能信任彼此?答案很明显——
三只老虎困在小屋里,天天想着谁会先咬人
。性格不同、利益不同,未来走向自然是各散东西。与其说他们能谋划大事,不如说走到一起就各玩各的心思。
如果他们真敢联手造反,朱元璋会怎么看?先不说朝廷常规的镇压机制,锦衣卫得先把他们“请进小黑屋”喝茶了。你手底下动静大点,立刻就会有“诏狱”伺候。就算苟到老,结局也逃不过一句“失察首恶、同党连坐”。
好多现代人都爱想,如果这几个人不被清除,是不是明朝历史得改写?真未必。明初的制度就是压制权臣的。等到宦官和内阁首辅两头互斗的时候,权臣根本插不上手。嘉靖、万历时代,皇帝不上朝都有办法把控朝政。你以为首辅地位高?满打满算,
就是个“总务处主任”
,官员能升降,政策能断言?两说。
说到底,这是制度问题,不是个人智商能扭转的。历史学家把“大权独揽”总结成朱元璋体制。无论你怎么拼命,这个天花板都是举不起来的。
哪怕胡惟庸没被杀,李善长没老死,蓝玉没失足,三个人能合得来吗?撑死了各自守住一摊烂摊子,该出局的一样得出局。外部压力这么大,自己队形还不齐整。历史里的悲剧,常常不是因为坏人太坏,而是因为好人没力气,精明人没空间,猛人没方向。
我看,明初的这三位要想活得长久,一是别太膨胀,二是认清皇帝下的游戏规则。毕竟,
制度才是明朝政坛的最大BOSS
,谁都翻不了这个大山。
要想改变结局,单靠个人英雄主义是没戏的。现实世界对英雄,从来比小说更苛刻。三位大佬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一句老话——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下场多半是被山吃了
。
如果你家公司大老板手里既握权又控人,上面有天花板,下面有地刺。你以为拉几个老同事能干票大的?不如回炉读书,先活命再谈理想。
毕竟,体制里没有永远的赢家。每颗棋子,都得服帖下场。
谁还在幻想反转,那是没看清历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