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的硝烟才刚刚散去,历时八年的叛乱终于平息。此时,明珠立即向康熙帝上奏,直指靖南王耿精忠,指责他恩将仇报,图谋反叛,罪行堪比尚之信。康熙帝接到奏折后,立即下令,要求将耿精忠及其亲信——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人一律凌迟处死。
至此,三藩之乱的三位藩王,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全部落得了悲惨的结局,而耿精忠更是创下了一个历史纪录,成为清朝唯一一位被凌迟处死的藩王。凌迟,这一极为残酷的刑罚,常常让人毛骨悚然——犯人被慢慢剐除皮肉,以极其痛苦的方式致命。耿精忠虽然是王爷,而且娶了康熙帝的堂姐,算得上是皇亲国戚,但在康熙帝眼里,却没有任何一丝怜悯,甚至连尸体的完整都未曾保留。
说起来,这一切似乎不完全是康熙帝的残忍,而更多的是耿精忠自找的死路。耿精忠之所以能成为三藩之一,还要追溯到他爷爷耿仲明的历史。毛文龙在驻守皮岛时,收养了许多养子和养孙,其中就包括了耿仲明、尚可喜和孔有德这三位未来的叛国者。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将毛文龙杀害,引起了将士们的不满。许多人选择逃亡,其中耿仲明和孔有德投奔了山东巡抚孙元化,但由于与总兵黄龙的关系不合,再加上局势混乱,两人最终背叛了明朝,占据登州,和明军展开对抗。为了收复登州,崇祯帝派遣大军围剿,耿仲明和孔有德坚持抵抗了一年多,但最终无力回天,只得投降后金。
在后金,他们因带去了明朝急需的船舰、火炮以及工匠,得到皇太极的重用。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对汉人采取拉拢政策,为了树立典型,特将耿仲明封为怀顺王,孔有德封为恭顺王,尚可喜封为智顺王。三位汉人藩王被誉为“三顺王”,在大清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清朝入关时,吴三桂在山海关投降了多尔衮,并被封为平西王。清初,异姓王的数量陡增,三藩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为了统一全国,清朝开始下令调动三藩。吴三桂被派往云南、贵州,尚可喜镇守广东,而耿仲明则被派往广东征战。
然而,耿仲明在征途上却因为部下藏匿逃人一事陷入困境。所谓逃人,就是从八旗逃脱的奴隶,藏匿逃人是大清的重罪。多尔衮对此事非常严厉,派遣调查,结果查出三百人。尽管耿仲明急忙上书认错,但最终依然被削去爵位。由于此事并非耿仲明的主谋,多尔衮最终决定宽大处理,不再杀头,仅仅削去爵位,并对其罚款。
然而,耿仲明自知此事严重,担心朝廷可能会以此为由再度清算自己,最终选择自杀。多尔衮得知后痛心疾首,但认为他已经死,不再追究。直到顺治帝亲政,耿仲明的儿子耿继茂才得以继承爵位,而孔有德则在战斗中阵亡,没有儿子,所以爵位被废除。
尽管如此,清朝对耿家并未完全断绝,耿继茂仍得以继续统领父亲的部队。凭借平定广东的功勋,顺治帝顺势让他继承靖南王的爵位。继位后,耿继茂为了表达忠诚,不仅拼命为清朝作战,还将自己的三个儿子——耿精忠、耿昭忠、耿聚忠送往北京做人质。
耿精忠继位后,迅速展开了地方性的剥削政策,他大肆征收土地,搜刮民财,施行沉重的徭役,民众苦不堪言。尽管如此,耿精忠却并没有明智的远见,他只看重眼前的小利,极度膨胀的野心让他不满足于现状,甚至在他还在北京当人质时,就已经听信一些谗言,心生了与康熙帝争夺权力的念头。
康熙帝早在耿精忠继位时,便已开始考虑削弱三藩的权力,三藩在南明平定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却依旧有着强大的军力和广泛的地盘,每年向朝廷索要大量财政支持。康熙帝深知,如果不撤藩,三藩将继续对清朝的统治形成威胁,甚至有可能再次叛乱。
吴三桂和耿精忠都明白自己已经处于不利的局势中,因此都暗中加强自己的力量,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自保。尤其是尚可喜,深知自己与清朝的关系最为复杂,早早就提出退休,选择回老家养老。康熙帝借此机会,决定开始撤藩,并最终批准了尚可喜、吴三桂和耿精忠的请求,让他们的军队撤回边疆。
然而,随着局势的变化,康熙帝开始意识到三藩势力的庞大与不可小觑,特别是吴三桂的反叛让朝廷军措手不及。耿精忠和吴三桂的反叛早有预兆,尤其是在三藩的财政力量和庞大军力背后,康熙帝的举动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康熙帝决定坚决平定三藩之乱,于是他派遣精兵精将展开了对耿精忠和吴三桂的严密围剿。而耿精忠,也未能抵挡住清朝的强大攻势,最终投降了朝廷。康熙帝对他严厉打击,但同时也考虑到他尚可用的价值,决定在平定浙江后,继续与耿精忠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