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中午12点,天皇发布的《终战诏书》通过日本广播电台向全国传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敌人最近使用了极其残酷的炸弹,肆意屠杀无辜,造成的灾难惨不忍睹,无法预料;若继续作战,必将不仅导致我民族的灭亡,还将摧毁人类文明……”
《终战诏书》里提到的“残酷炸弹”,言辞间充满了深深的怨恨,仿佛日本是无辜的受害者,在没有任何人道底线的侵害下受到了不公的待遇,然而其中又夹杂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接受感。这一段话似乎暗示,正是美国的原子弹迫使日本做出了投降的决定。究竟是否真如文章所说,原子弹直接导致了《终战诏书》的发布呢?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据日本统计,直接死于两颗原子弹爆炸的人数超过了17万。广岛与长崎这两个较为完好的城市,瞬间被核爆炸摧毁,成为了核武器威力的见证。可以说,一颗原子弹摧毁了一座城市,如果日本再不投降,必定会面临更多类似的攻击。
尽管如此,许多人认为日本在盟军登陆之前投降,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国投下的原子弹,但事实上,也有一些专家和美国人认为,日本投降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
从广岛、长崎遭受核打击后日本政府的反应来看,实际上日本并没有做好无条件投降的准备。在最初的几天里,日本政府向民众宣称,爆炸是由于陨石坠落,然而这种说法很快被揭穿,政府不得不改口说这是美国的一种超级炸弹,但日本已经有办法应对。日本政府早就意识到,投下的并非普通炸弹,而是原子弹。然而,为了避免影响民众的士气和决心,他们选择继续隐瞒真相,以保持战斗意志。
事实上,早在1941年,日本政府就悄然启动了代号为“Ni”的原子弹研发计划,这个计划甚至比美国的“曼哈顿计划”还要早一年。然而,由于条件限制,日本始终未能在1945年制造出原子弹。即便如此,政府依然以“超级炸弹”的名义安抚民众,持续鼓动他们抗战到底。
1945年7月26日,盟国发布了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而日本政府的回应是“完全不理睬”。此时,日本依然有着近七百万的军队,三百七十万本土驻军,这也让日本有了继续对抗的信心。《波茨坦公告》的要求明确表示日本必须废除军国主义,并且不能保留天皇,这让日本高层深感无法接受。无条件投降意味着日本将被占领,不仅要解除武装,还有可能面临大规模的战犯审判。
日本政府为避免“无条件投降”的后果,决定实施“玉碎计划”。大批民众接受了自杀式攻击训练,准备在盟军登陆时与敌人同归于尽。甚至有军事史学者在其著作《没落行动——日本帝国的末日》中,描述了日本军官给女学生分配竹锥,让她们刺死一个美国兵。面对这样的死亡决心,日本显然并没有准备放弃。
然而,即使日本政府采取了极端措施,依旧未能停止核爆带来的影响。1945年8月9日,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紧接着,日本高层召开了紧急御前会议。此时,日本海军总司令丰田副武依旧坚决表态,如果日本要投降,天皇必须得到保留,盟军不能占领日本本土,战犯问题也要由日本自行处理。面对这种死不悔改的态度,美国并没有手软,马歇尔将军命令研究攻击日本本土所需的战术核武器,并计划至少在登陆时使用七颗原子弹。
美国的军史学者尼迪·尼科斯曾指出,如果登陆作战开始,至少需要十五颗原子弹来支援作战。美军计划中的“没落行动”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攻占九州岛的“奥林匹克行动”,预计在1945年11月1日启动;随后则是攻占本土的“大王冠行动”,预计在1946年3月1日开始。
也就是说,假如日本在短时间内没有选择投降,盟军登陆后很可能会再次投下多颗原子弹。登陆作战的场面将是前所未见的惨烈——炮火如雨,轰炸机翱翔,空中不断升起毁天灭地的蘑菇云。在那种情况下,无数生命会在瞬间消失,建筑物会被夷为平地。即便如此,许多日本人依旧誓死抵抗,民众中仍然有大量“玉碎”式的自杀攻击者。
然而,就在日本顽抗不已的同时,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终于传遍了全世界。对于日本投降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最直接的诱因并非原子弹,而是日本最后的幻想彻底破灭。
所谓“幻想”,实际上是指日本政府曾希望苏联能够介入调停,以便至少能在某些方面得到妥协。在《波茨坦公告》发布后,虽然没有苏联的签字,日本依旧对苏联存有幻想,认为苏联会在某些时刻为其争取更多的利益。事实上,苏联和日本的关系一直复杂且敌对。尽管两国在一定时期内看似和平共处,但在远东和中国问题上,两国之间的矛盾根本无法解决。
当时的日本相信,苏联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出手,至少为其提供某些条件。然而,苏联的真正立场却早已明确。1945年2月,美英与苏联签订了《雅尔塔密约》,约定苏联将在日本投降后对其宣战,并通过这一协议转让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而在苏联对日宣战后,日本的幻想彻底破灭。苏联不仅不再对日本的诉求作出回应,反而成为了对日投降的一个重要催化剂。
此外,其他因素也在促使日本决定投降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战力的严重消耗。资源的枯竭、经济的瘫痪、战争机器的无法运转,成为日本决定放弃抵抗的直接原因。即使没有原子弹和苏联的宣战,日本在1945年底也无力再支撑下去。战争的长期消耗和日本无法从东南亚获取足够的资源,让其彻底进入了困境。
在《终战诏书》录制之前,日本高层曾一度坚持要通过与盟国再次谈判来保住天皇制度。但当美国表示同意保留天皇制,并且向日本承诺不会占领其本土后,日本的最后幻想终于破灭。天皇决定通过《终战诏书》宣布投降,结束了这场毁灭性的战争。
通过这一切的历史背景,我们看到,虽然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宣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背后深层次的因素和日本自身的战争困境,才是促使日本最终选择投降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