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标志着刘备历经十余年艰苦奋斗后,与曹操的一场巅峰对决。这场战斗的规模极其宏大,刘备动用了几乎所有可以调动的兵力和将领,唯有关羽继续留守荆州,诸葛亮则在成都坐镇。除了他们两位,其他的所有将士几乎全都投入了战场。在这场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川蜀的百姓也都投入其中,尤其是女子们负责运送粮草,男子们则几乎全员参战。
反观曹操,最初与刘备对阵的是夏侯渊与张郃。刘备一开始指挥约万名精锐士兵迎战张郃,但张郃精通野战,并且擅长布阵,刘备虽有勇猛之师,但却很难在野战中击败张郃。刘备意识到无法独立解决张郃,立刻派遣诸葛亮增援,而曹操则从许都出发,率领数十万大军朝汉中进发,准备与刘备展开决战。曹操的阵容强大,包括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一众名将,显现出曹操决心一举击败刘备。
面对曹操的大军,刘备内心忌惮,却依旧选择在公元219年跨越沔水,率兵扎营于定军山。在法正的巧妙策划下,黄忠出其不意地斩杀了夏侯渊,这让曹操的阵脚一时乱了。然而,尽管夏侯渊死于非命,刘备并没有继续追击,而是谨慎地选择了稳住阵地。因为此时曹操的大军已经抵达阳平关,由张郃统领,战局一触即发。
尽管刘备有了初步胜利,但与曹操的对抗显然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刘备为了夺取汉中,动用了川蜀几乎所有的资源和兵力,而曹操则轻松掌握了约十万左右的兵力,且粮草辎重也能从长安等地源源不断地补给,物资和兵力的差距使得曹操在战略上占据了上风。尽管如此,汉水之战的突发局势使得赵云、黄忠等人成功劫取了曹操部分粮草,导致曹操最终下令撤兵。当曹彰带领的军队赶到长安时,曹操已开始退兵,令人感到意外。
这场战争令人困惑,因为曹操几乎没有与刘备正面交锋。曹操从公元219年3月到达阳平关,却在5月便突然决定撤兵,显然他并未打算与刘备进行长时间的消耗战。那么,曹操亲自率领如此庞大军队来汉中争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其实,曹操此行的目的,远不止是简单的争夺汉中。此时,曹操已年届64岁,且面临继承人的问题。长期的继承人之争,让曹操在心中有所定夺。曹操在汉中之战前,原本计划让曹植出征,但由于曹植在出征前因酗酒失误,曹操不得不亲自上阵,并决定将曹植留在许都。曹操此时已决定由曹丕继位,因为曹植虽精通诗文,但对于军事和政治并无太多见解。而曹丕则拥有较强的军事和政治眼光,逐渐赢得了父亲的认可。
在战场上,刘备虽然斩杀了夏侯渊,但伤亡惨重,吴兰、雷铜、任夔等将领相继战死。相比之下,曹操方面除夏侯渊外,并未有太多大将阵亡。而刘备虽获得胜利,但其军力和资源消耗巨大,短期内难以恢复。而曹操对于这场战斗的态度,可以说并未全力以赴。曹操究竟有何真实意图?他的目标并非仅仅是争夺汉中,而是要除掉两个人——曹植的军师杨修和刘备的关羽。
首先,曹操的目标之一就是杨修。杨修以其才学受到曹植的倚重,而曹操却一直对他心存疑虑。在继位问题上,曹操深知杨修参与了曹植的接班大计,并且杨修在处理问题时口才出众,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借此次战斗的机会,最终设法除掉了杨修。曹操不仅要消除杨修这一障碍,同时也为曹丕扫除了潜在威胁。
曹操的另一个目标则是关羽。关羽在襄樊地区的活动令曹操深感忧虑。公元218年底至219年初,关羽与曹魏的将领曹仁交锋,并且与宛城的守将侯音有过联合。如果关羽继续在中原地区活跃,曹魏的腹地将面临巨大威胁。更何况关羽手握大军,若突破襄樊,将会对曹魏形成致命威胁。曹操意识到,必须解决关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曹操选择结束汉中之战,将目光转向了襄樊,并决定联合孙权对荆州进行偷袭,从而分散关羽的注意力,最终通过战略转移消除了关羽对中原的威胁。
总结来说,曹操在汉中之战中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他有意为之。事实上,曹操在撤退时并未彻底失败,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高明的战略——转移战场、确保关羽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困扰。如果没有关羽在襄樊的强势活动,曹操极有可能会全力以赴去争夺汉中,而不是草草结束这场战斗。此战之后,曹操继续指挥襄樊战役,并最终于第二年年初去世,这也成了曹操生平最后一场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