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条创作挑战赛封控的四十多天里,我没事就翻阅史书,偶然在《汉书·武五子传》中看到一句话:“巫蛊之祸,岂不哀哉!”
这句感叹源自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当时因为这个事件死了不少人:“丞相公孙贺父子、阳石、诸邑公主,及皇后弟子长平侯卫伉(卫青的儿子)皆坐诛。”
巫蛊之祸对汉武帝刘彻造成了极大影响,后来他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原来所谓下蛊的事情根本不是真的,而是江充为谋取私利编造的谎言。
意识到自己上当的刘彻果断灭了江充的全家,并且将参与其中的宦官苏文活活烧死。
巫蛊之祸最终以悲剧收场,但这场风波带来的毒害却没有完全消除。几百年后,江充们依然能利用这类谣言捞取高官厚禄。这个事实让我们不禁深思:当有人以蛊毒为谋利手段时,官府和百姓究竟该如何应对?
蛊毒牟利无疑是伤天害理的,但这股毒流竟然能流传千年、屡禁不止,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古人养蛊、治蛊的目的,如果不是简单的取人性命,而是以谋取财富、升官为目的,或者干脆将养蛊治蛊当作一门生意来做,那它最终的目的就是赚钱和谋取更大的权力。即便是像张汤、郅都这样的御史大夫和廷尉,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巫蛊之祸兴起的时候,张汤和郅都早已不在,所以江充才有机会恣意妄为。
江充之所以敢如此嚣张,除了有汉武帝的宠信,还因为他想借此巫蛊事件为自己晋升铺路。《汉书·卷四十五》中提到,江充被任命为使者来处理巫蛊案件:“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充将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蛊及夜祠,视鬼,染污令有处,辄收捕验治,烧铁钳灼,强服之。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众所周知,这“偶人”指的是江充指使巫医们埋在地下的木偶,而所谓“蛊”,是不是蚯蚓,只有江充和他的手下知道。
由于当时科技落后,江充的诡计既能欺骗皇帝,也能吓倒百姓,导致数万无辜百姓丧命。而那些“治蛊”的官员则通过抄家洗劫得到了巨额财富。
通过巫蛊之祸,江充不仅除掉了政治对手,还借此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宠幸。而他的帮凶们也在这一过程中大发横财,以至于在汉武帝的中后期,巫蛊之事竟然成了暴利行业:有人声称自己精通治蛊之术,有人忙着制作所谓的“治蛊工具”,至于这些工具的真伪,百姓根本无从知晓。
实际上,利用蛊毒致富并非汉朝独有,类似的情况甚至在现代也能找到影子。二三十年前刚开始使用电脑的时候,网络上病毒肆虐。很快,免费的杀毒软件就开始普及,病毒似乎一夜之间消失。
有人戏称,杀毒软件的研发者就是病毒的制造者。半壶老酒当年在报社工作时,也听朋友们说起过类似的恶作剧。有位同事在电脑中装木马程序,甚至有一次杀毒后电脑完全无法使用,结果只好“捡回”刚刚杀掉的病毒,电脑才恢复正常。
至于养蛊和种毒之间的相似之处,半壶老酒不敢妄言,因为对电脑技术了解不深,但也无意引导读者产生过多联想。此文仅仅是探讨古代的巫蛊之祸以及为什么“治蛊”成了高回报行业。
我们可以从《史记》和《汉书》里看出,江充不仅在政治上谋取权力,还是当时的时尚弄潮儿。第一次出现在汉武帝面前时,他凭借一身别致的服装吸引了皇帝的注意:“衣纱縠禅衣,曲裾后垂交输,冠禅纚步摇冠,飞翮之缨。”
有人说他穿的是“透视装”,虽然半壶老酒对此无法考证,但不难看出,他的打扮无疑深得汉武帝的宠爱,于是他被任命为“绣衣使者”。这个职务据说正是汉武帝看了江充的时装秀之后创造的。
“绣衣使者”又叫“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绣衣执法”等,是一个拥有超越一般法律权力的特殊职务。即便是御史大夫和廷尉、卫尉,也无法与他们相比,甚至有权到三公、大将军、大司马的府邸去搜查。
江充凭借这一身份,名正言顺地抄查了许多人家。抄到的财物中,一部分上交给财政有点紧张的刘彻,而大多数则落入江充和其帮凶的口袋。“贵戚子弟惶恐,愿得入钱赎罪,凡数千万。上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
古代官场常见的怪现象之一,就是地方大员们希望发生灾难或瘟疫,借此机会可以一方面向朝廷申请减免赋税,另一方面继续向百姓征收税费,最终不仅加官进爵,还能捞取一大笔钱财。
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汉朝,甚至清朝时期也有类似的案件。例如,清乾隆时期的“甘肃监粮冒赈案”,其中涉及的勒尔谨、王亶望和陈辉祖就是通过灾难赈灾之名大发横财。这种情况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及《清史稿》中都有详细记载。
与巫蛊之祸相似,清朝也发生过类似的阴谋案件,最轰动的就是“九子夺嫡”时期的蛊术事件,其中涉及到太子胤礽的后宫纷争。这从汉朝到清朝,蛊术的利用和谋取私利的行为从未断绝。
写到这里,半壶老酒不禁感到一丝哭笑不得。看着镜中的自己,忽然灵机一动,决定写下这首打油诗:
巫蛊怪事多,治蛊养富婆,
蛊成好生意,黔首无奈何。
蛊毒何时灭?我去问我佛,
我佛曰:不可说,不可说,我也没辙!
尽管我佛也无可奈何,但各位读者肯定有办法:从汉朝到清朝,巫蛊之祸连绵不绝。如果要想根除这一毒瘤,究竟该从哪里入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