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记载了建安十九年刘备自任益州牧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助手(股肱),法正担任谋主,关羽、张飞、马超则被授予统兵大将(爪牙)之职,许靖、麋竺、简雍等人也得到了刘备的重用与高待遇,成为他的重要臣子。然而,史料却并没有明确提及刘备是如何使用黄忠与赵云的。这一细节的遗漏,常常引发后人猜测。
从刘备成功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并掌握实权后,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和马超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五位重要人物,而黄忠和赵云并不在此列。若非要评选刘备最信任的第六位人物,魏延的名字可能还会排在赵云之前。这一点,令人不禁疑惑:以刘备一贯的知人善任声誉,为什么他会在这样一位屡建奇功的虎威将军赵云面前保持低调?他究竟如何看待赵云的位置?
事实上,赵云并非某些人所说的仅仅是刘备的贴身保镖,虽然他与典韦、许褚等将领有些相似,但他在荆州时早已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牙门将军、桂阳太守、留营司马等职,具有相当高的权力地位。赵云不仅是禁卫军的最高指挥,还负责整个荆州的治安管理,连刘备新娶的孙权之妹孙夫人所带来的亲戚都由他管辖。当时,孙家人本身就十分嚣张,其他人根本无法约束,但赵云一出面,这些人立刻安静了下来。
在刘备入川之战中,诸葛亮与张飞各自攻下一个城池,而赵云则连下两城,相关记载在《三国志》和《华阳国志》中都有详细记录,这并非小说演义的虚构。在刘备被任命为汉中王之前,赵云的职务——翊军将军,与关羽的荡寇将军、张飞的征虏将军平级。唯一的不同在于,赵云并没有爵位,因此无法像关羽、张飞那样被尊称为“君侯”。
而在汉中之战中,赵云的表现无疑要比黄忠更加耀眼。尽管黄忠在战场上斩杀了夏侯渊,但赵云的空营计成功吓退并击溃曹军主力,成就更为突出。这一事件在《资治通鉴·卷六十八·汉纪六十·孝献皇帝癸》中有详细记载,与《三国演义》的描述几乎一致,且具备史实依据。
既然赵云的功绩如此显赫,为何刘备没有将他纳入亲信核心?如果赵云不属于刘备的核心班底,那么他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我认为,刘备对赵云的定位是恰到好处的——心腹!这一点从《三国志》、《资治通鉴》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史料中,都能找到相关证据。将赵云比作明朝东西厂的厂公、锦衣卫都指挥使或清朝九门提督,都可以说是比较准确的描述。
赵云与刘备的关系,如同关羽和张飞与刘备的关系一样密切,两人不仅是同床共枕、同食共餐,几乎没有君臣之分。赵云在刘备心中,是一个敢说真话的朋友,他所说的任何话,无论好坏,刘备都不会生气,因为他清楚赵云的忠诚与无私。
刘备曾因替关羽报仇而决定征讨东吴,这在当时是出于必要性。诸葛亮既未表示支持,也未表示反对(正史与小说中的描写存在差异)。益州从事祭酒秦宓公开反对,刘备愤怒之下将其拘捕并关押,最后罚款放人。赵云在此事上也持反对态度,但细看其理由却显得有些不成立——他认为若灭曹魏后,东吴必会投降,这显然低估了孙权的能力。
实际上,刘备伐吴的必要性连曹魏的谋士们都已察觉。如果刘备不报仇,那么他的威望和未来的统治将受到严重影响,士兵们的士气也会受到打击。赵云在此问题上的反对,其实也为刘备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刘备虚心接纳,即便赵云的意见并非完全正确,刘备也并未因此惩罚他。
当刘备准备出征东吴时,赵云依然表达了反对意见,但刘备并未因此与他疏远。相反,刘备任命赵云为江州都督,将自己的后背交给了他。这种举动足以说明,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已达到极点。如果赵云在刘备眼中仅是一个普通的将领,又怎会在如此关键时刻被赋予如此重任?
刘备最终伐吴失败,赵云率江州兵紧急驰援,帮助刘备稳定了永安的局势,并成功让孙权心生忌惮,主动求和。孙刘联盟的恢复,实际上并不是刘备驾崩、诸葛亮掌权后才发生的,而是在章武二年十月,当孙权向刘备求和时,刘备派遣的是太中大夫宗玮而非诸葛亮派遣赵云的助手邓芝。
在季汉政权中,江州都督的职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赵云在中护军任职后,继任者是与诸葛亮同受命令的李严。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之时,赵云则驻扎在白帝城,承担了极为重要的职责。虽然史料并未详细记载刘备与赵云之间的最后对话,但有学者推测,在刘备临终时,他可能曾私下对赵云有所交代。如果诸葛亮与李严有任何不忠之举,赵云必定会挺身而出,守护刘备的遗志。
综上所述,《三国志》中的记载或许应当如此补充:“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赵云、魏延为心腹,以备之略,七杰佐之,何为不济也?”当然,这只是个人根据史料得出的推测,赵云究竟在季汉集团中的位置如何,还需各位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你是否认为,刘备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五虎大将共同铸就了一段传奇?赵云与刘备的关系是否已经超越了君臣界限,成为刘备最信赖的心腹之一?